丹凤地区铀矿床晶质铀矿及其放射性蚀变晕圈特征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前言 | 第11-17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放射性蚀变晕圈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4页 |
| 1.2.1 放射性矿物及其蚀变晕圈内部结构 | 第13页 |
| 1.2.2 蚀变晕圈形成的机制研究及意义 | 第13-14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 | 第15-16页 |
| 1.5 论文工作量 | 第16页 |
| 1.6 论文主要成果 | 第16-17页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3页 |
| 2.1 区域地层 | 第17-18页 |
| 2.2 区域构造 | 第18-19页 |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19-23页 |
| 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3-31页 |
| 3.1 光石沟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 | 第23-27页 |
| 3.1.1 矿区地层 | 第23-24页 |
| 3.1.2 矿区构造 | 第24页 |
| 3.1.3 矿区岩浆岩 | 第24-25页 |
| 3.1.4 矿体特征 | 第25-26页 |
| 3.1.5 矿石特征 | 第26页 |
| 3.1.6 成矿年龄 | 第26-27页 |
| 3.2 陈家庄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 | 第27-31页 |
| 3.2.1 矿区地层 | 第27-28页 |
| 3.2.2 矿区构造 | 第28页 |
| 3.2.3 矿区岩浆岩 | 第28-29页 |
| 3.2.4 矿体特征 | 第29-30页 |
| 3.2.5 矿石特征 | 第30页 |
| 3.2.6 成矿年龄 | 第30-31页 |
| 4 样品采集与研究方法 | 第31-35页 |
| 4.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第31页 |
| 4.2 Α径迹蚀刻 | 第31-34页 |
| 4.3 样品的测试方法 | 第34-35页 |
| 5 晶质铀矿及放射性蚀变晕圈的特征 | 第35-57页 |
| 5.1 光石沟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 | 第35-45页 |
| 5.1.1 晶质铀矿特征 | 第35-41页 |
| 5.1.2 放射性蚀变晕圈特征 | 第41-45页 |
| 5.2 陈家庄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 | 第45-52页 |
| 5.2.1 晶质铀矿特征 | 第45-50页 |
| 5.2.2 放射性蚀变晕圈特征 | 第50-52页 |
| 5.3 放射性蚀变晕圈成因探讨 | 第52-56页 |
| 5.4 小结 | 第56-57页 |
| 6 结论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