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政策背景 | 第11页 |
1.1.2 现实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3 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农地经营权抵押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农地“三权分置” | 第19-20页 |
2.1.1 三权分置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 | 第19-20页 |
2.1.3 农村土地承包权 | 第20页 |
2.1.4 农村土地经营权 | 第20页 |
2.2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理论 | 第20-23页 |
2.2.1 农地经营权抵押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第20-21页 |
2.2.2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概念和特点 | 第21-22页 |
2.2.3 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2.2.4 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可行性探讨 | 第23页 |
2.2.5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流程 | 第23页 |
2.3 农地抵押贷款抵押评估理论 | 第23-27页 |
2.3.1 抵押物 | 第23-24页 |
2.3.2 抵押物评估 | 第24页 |
2.3.3 农地经营权抵押价值评估的概念 | 第24页 |
2.3.4 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抵押评估的目的 | 第24页 |
2.3.5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抵押评估的方法 | 第24-27页 |
第三章 河南济源市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开展现状 | 第27-34页 |
3.1 河南省济源市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实践探索 | 第27页 |
3.2 济源市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开展的基础 | 第27-29页 |
3.2.1 不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 | 第27-28页 |
3.2.2 推进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创新实践 | 第28-29页 |
3.3 济源市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运作流程 | 第29页 |
3.4 济源市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取得的成效 | 第29-30页 |
3.4.1 拓宽了融资渠道 | 第29页 |
3.4.2 推动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 | 第29-30页 |
3.4.3 推动了农村金融创新 | 第30页 |
3.5 济源市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0-34页 |
3.5.1 产权评估机制不健全 | 第30页 |
3.5.2 抵押面积难确定 | 第30页 |
3.5.3 抵押物处置困难 | 第30-31页 |
3.5.4 产权交易平台不统一 | 第31页 |
3.5.5 法律缺陷制约贷款业务发展 | 第31-32页 |
3.5.6 贷款风险控制多变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济源市农地经营权抵押价值评估主要做法及问题 | 第34-40页 |
4.1 国内典型农地经营权抵押价值评估做法借鉴 | 第34-36页 |
4.1.1 方正县农地经营权抵押价值评估的实践方法 | 第34页 |
4.1.2 浙江辖内银行业抵押土地价值评估的实践方法 | 第34-35页 |
4.1.3 启示 | 第35-36页 |
4.2 济源市农地经营权抵押价值评估做法 | 第36页 |
4.3 抵押贷款价值评估中的主要问题 | 第36-40页 |
4.3.1 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太少 | 第36-37页 |
4.3.2 评估所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 | 第37页 |
4.3.3 评估方法不统一 | 第37页 |
4.3.4 评估依据不够客观规范 | 第37页 |
4.3.5 评估相关基础工作不完善 | 第37页 |
4.3.6 缺乏专业性评估人才 | 第37-40页 |
第五章 济源市农地经营权抵押价值评估案例分析 | 第40-45页 |
5.1 抵押评估方法选用 | 第40-41页 |
5.2 收益还原法中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41-42页 |
5.3 案例介绍 | 第42页 |
5.4 抵押价值测算 | 第42-44页 |
5.4.1 抵押农地年净收益的测定 | 第42-43页 |
5.4.2 还原利率的确定 | 第43页 |
5.4.3 抵押率的确定 | 第43-44页 |
5.4.4 收益期的确定 | 第44页 |
5.4.5 抵押价格的确定 | 第44页 |
5.5 案例评价 | 第44-45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45-47页 |
6.1 结论 | 第45页 |
6.2 建议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