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0-13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 第10-11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1-13页 |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13-16页 |
1.3.1 负极材料的基本要求 | 第13页 |
1.3.2 负极材料的分类 | 第13-16页 |
1.4 二氧化硅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4.1 纳米化二氧化硅负极材料 | 第17-18页 |
1.4.2 空心结构二氧化硅负极材料 | 第18-20页 |
1.4.3 二氧化硅/碳复合材料 | 第20-23页 |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4-32页 |
2.1 主要原料和化学试剂 | 第24-25页 |
2.1.1 主要原料 | 第24页 |
2.1.2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4-25页 |
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5页 |
2.3 材料的制备 | 第25-27页 |
2.3.1 两亲性炭材料ACM的制备 | 第25-26页 |
2.3.2 溶剂蒸发法制备SiO_2/C复合材料 | 第26页 |
2.3.3 限域空间内制备SiO_2/C复合材料 | 第26-27页 |
2.4 材料的表征分析 | 第27-29页 |
2.4.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FESEM) | 第27页 |
2.4.2 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HRTEM) | 第27页 |
2.4.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7-28页 |
2.4.4 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28页 |
2.4.5 热重分析(TG) | 第28页 |
2.4.6 拉曼光谱(Raman) | 第28-29页 |
2.4.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9页 |
2.5 电池的组装 | 第29-30页 |
2.5.1 电极片的制备 | 第29页 |
2.5.2 扣式电池的组装 | 第29-30页 |
2.6 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0-32页 |
2.6.1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30-31页 |
2.6.2 循环伏安(CV)测试 | 第31页 |
2.6.3 交流阻抗测试 | 第31-32页 |
第3章 溶剂挥发法制备SiO_2/C复合材料及锂电性能 | 第32-46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SiO_2/C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 | 第33-37页 |
3.2.1 红外谱图分析 | 第33页 |
3.2.2 X射线衍射表征结果 | 第33-34页 |
3.2.3 扫描和透射电镜分析 | 第34-37页 |
3.2.4 热重结果分析 | 第37页 |
3.3 SiO_2/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37-45页 |
3.3.1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37-39页 |
3.3.2 倍率性能测试 | 第39-41页 |
3.3.3 大倍率性能 | 第41-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限域空间内的SiO_2/C复合材料及锂电性能研究 | 第46-62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 | 第47-52页 |
4.2.1 扫描和透射电镜分析 | 第47-50页 |
4.2.2 X射线衍射表征结果 | 第50页 |
4.2.3 热重分析 | 第50-51页 |
4.2.4 红外分析 | 第51-52页 |
4.3 碳含量对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52-60页 |
4.3.1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52-53页 |
4.3.2 倍率性能测试 | 第53-55页 |
4.3.3 大倍率循环性能测试 | 第55-57页 |
4.3.4 交流阻抗测试 | 第57页 |
4.3.5 粒径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4.3.6 不同电流下的电化学活化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工作展望 | 第62-64页 |
5.1 结论 | 第62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发表论文与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