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胡瑗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 第10-12页 |
(二)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2页 |
三、研究方案 | 第12-13页 |
(一)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三)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3页 |
四、胡瑗的个人生平 | 第13-17页 |
第一章 胡瑗的教育思想 | 第17-27页 |
一、经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 第17-19页 |
二、教育作用论 | 第19-22页 |
(一) 振兴学校教育 | 第19-20页 |
(二) 提倡武学 | 第20-21页 |
(三) 重视礼乐 | 第21-22页 |
三、“明体达用”的教育目的论 | 第22-27页 |
第二章 胡瑗的教学实践——苏湖教法 | 第27-45页 |
一、分斋教学法 | 第27-30页 |
(一) 分斋教学法的内容 | 第27-29页 |
(二) 分斋教学法的评价和影响 | 第29-30页 |
二、分斋教学法产生的原因 | 第30-38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二) 长时段原因:地理环境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三) 中时段原因 | 第32-37页 |
(四) 短时段原因 | 第37-38页 |
三、其他教学原则和方法 | 第38-45页 |
(一)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 第39页 |
(二) 循序渐进原则 | 第39-40页 |
(三)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第40页 |
(四) 讲授法和讨论法并用 | 第40-41页 |
(五) 以身垂范的人格教育 | 第41-42页 |
(六) 心理辅导法 | 第42-43页 |
(七) 游历考查法 | 第43-45页 |
第三章 胡瑗教育主张对后世的影响 | 第45-57页 |
一、胡瑗和北宋三次兴学 | 第45-50页 |
(一) 兴学背景 | 第45-46页 |
(二) 庆历兴学 | 第46-47页 |
(三) 熙宁兴学 | 第47-49页 |
(四) 崇宁兴学 | 第49-50页 |
二、对胡瑗的评价 | 第50-51页 |
三、胡瑗教育主张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 第51-57页 |
(一) 新时代对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 第51页 |
(二)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 第51-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一、古籍类 | 第59-60页 |
二、今人著作 | 第60-62页 |
三、期刊论文类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