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碳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磁性碳微球的制备、改性及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1-25页
    1.1 碳微球的简介第11页
    1.2 碳微球的制备方法第11-15页
        1.2.1 模板法第12-13页
        1.2.2 化学气相沉积法第13页
        1.2.3 电弧放电法第13-14页
        1.2.4 高温热解法第14页
        1.2.5 还原法第14页
        1.2.6 水热法第14-15页
    1.3 影响水热碳微球制备的因素第15-17页
        1.3.1 碳源种类第15页
        1.3.2 碳源浓度第15-16页
        1.3.3 水热温度第16页
        1.3.4 水热时间第16页
        1.3.5 溶液pH值第16-17页
        1.3.6 添加剂的种类第17页
    1.4 水热碳微球的形成机理第17-20页
        1.4.1 Lamer模式生长机理第17-18页
        1.4.2 乳液-聚合机理第18-19页
        1.4.3 其它水热成球机理第19-20页
    1.5 水热碳微球的应用第20-24页
        1.5.1 制备空心材料的模板剂第20-21页
        1.5.2 催化剂载体第21-22页
        1.5.3 吸附剂第22-23页
        1.5.4 锂电池电极材料第23页
        1.5.5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第23-24页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4页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第2章 单分散磁性碳微球的制备研究第25-39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实验部分第25-28页
        2.2.1 实验试剂第25-26页
        2.2.2 实验仪器第26页
        2.2.3 制备方法第26-27页
        2.2.4 表征与分析第27-2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8-38页
        2.3.1 葡萄糖浓度对磁性碳微球形貌、收率和平均粒径的影响第28-30页
        2.3.2 水热温度对磁性碳微球形貌、收率和平均粒径的影响第30-32页
        2.3.3 水热时间对磁性碳微球形貌、收率和平均粒径的影响第32-34页
        2.3.4 Fe_3O_4加入量对磁性碳微球形貌、收率和平均粒径的影响第34-35页
        2.3.5 FT-IR分析第35-36页
        2.3.6 XRD分析第36-37页
        2.3.7 VSM分析第37-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磁性碳基固体酸微球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第39-53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实验部分第39-41页
        3.2.1 实验试剂第39-40页
        3.2.2 实验仪器第40页
        3.2.3 制备方法第40-41页
        3.2.4 表征与分析第4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1-51页
        3.3.1 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第41-43页
        3.3.2 酯化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第43-48页
        3.3.3 SEM分析第48页
        3.3.4 FT-IR分析第48-49页
        3.3.5 XRD分析第49-50页
        3.3.6 VSM分析第50-51页
        3.3.7 TG-DTG分析第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4章 磁性碳微球吸附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第53-70页
    4.1 引言第53页
    4.2 实验部分第53-56页
        4.2.1 实验试剂第53页
        4.2.2 实验仪器第53页
        4.2.3 制备方法第53-54页
        4.2.4 表征与分析第54-5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6-69页
        4.3.1 低温预处理对吸附剂结构的影响第56-57页
        4.3.2 制备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57-60页
        4.3.3 吸附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60-64页
        4.3.4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第64-65页
        4.3.5 SEM分析第65-66页
        4.3.6 FT-IR分析第66-67页
        4.3.7 XRD分析第67-68页
        4.3.8 VSM分析第68-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5.1 主要结论第70-71页
    5.2 创新点第71页
    5.3 展望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0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0-81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维离子色谱法的构建与应用
下一篇:钛铝酸钙及其空心球的性能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