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民事诉答程序论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18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1 研究目标第15-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页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创新点第16-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2 论文创新点第17-18页
第2章 诉答程序概述第18-25页
    2.1 诉答程序的概念界定第18-19页
    2.2 诉答程序的价值分析第19-22页
        2.2.1 公正价值第20-21页
        2.2.2 效率价值第21-22页
    2.3 诉答程序的功能探讨第22-24页
        2.3.1 全面展示当事人主张,为后续审理奠定基础第22-23页
        2.3.2 固定争点,以此提高庭审效率第23页
        2.3.3 促进当事人和解第23页
        2.3.4 防止证据突袭第23-24页
        2.3.5 助推民事诉讼模式的转型第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两大法系诉答程序考察第25-36页
    3.1 英美法系的诉答程序第25-28页
        3.1.1 英国第25-26页
        3.1.2 美国第26-28页
    3.2 大陆法系的诉答程序第28-32页
        3.2.1 德国第28-30页
        3.2.2 日本第30-32页
    3.3 两大法系之比较与借鉴第32-35页
        3.3.1 关于起诉第32-33页
        3.3.2 关于答辩第33-34页
        3.3.3 关于配套制度第34-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4章 我国民事起诉与答辩制度的制度现状第36-44页
    4.1 立法现状第36-38页
        4.1.1 起诉制度的立法现状第36-37页
        4.1.2 答辩制度的立法现状第37-38页
    4.2 司法现状第38-39页
        4.2.1 起诉制度的司法现状第38-39页
        4.2.2 答辩制度的司法现状第39页
    4.3 问题与成因分析第39-42页
        4.3.1 功能定位存在偏差第39-40页
        4.3.2 起诉条件不合理第40-41页
        4.3.3 答辩制度缺乏强制性第41页
        4.3.4 管辖权异议的任意提起第41-42页
        4.3.5 配套制度的缺失第42页
    4.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5章 构建我国民事诉答程序的立法建议第44-52页
    5.1 确定立法理念第44-45页
    5.2 重新定位起诉状和答辩状之功能第45页
    5.3 完善起诉制度第45-47页
        5.3.1 调整起诉条件的设置第45-46页
        5.3.2 将事实和理由具体化第46-47页
    5.4 完善答辩制度第47-49页
        5.4.1 建立答辩失权制度第47-49页
        5.4.2 规范答辩状的内容第49页
    5.5 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第49-50页
        5.5.1 建立诉答文书修改与补充制度第49-50页
        5.5.2 建立诉答文书真实性规则第50页
    5.6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结束语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有限责任公司隐名出资人的权益保护
下一篇:民事诉讼行为保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