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4-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2.3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1 文献查阅法 | 第17页 |
1.3.2 实地调研法 | 第17页 |
1.3.3 对比学习法 | 第17页 |
1.3.4 系统研究法 | 第17页 |
1.4 工业遗产的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1.4.1 工业遗产 | 第17-18页 |
1.4.2 工业遗产景观的概念 | 第18页 |
1.4.3 景观设计在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5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9-20页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2章 兰州市工业遗产现状及问题 | 第22-29页 |
2.1 历史脉络 | 第22-23页 |
2.1.1 洋务运动时期——民国时期 | 第22页 |
2.1.2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980年) | 第22-23页 |
2.1.3 改革开放时期(1980年) | 第23页 |
2.2 工业遗产现状 | 第23-25页 |
2.2.1 文物建筑类工业遗产现状 | 第23-24页 |
2.2.2 近代建筑类工业遗产现状 | 第24-25页 |
2.2.3 当代建筑类工业遗产现状 | 第25页 |
2.3 兰州市工业遗产特征 | 第25-27页 |
2.3.1 遗产数量大 | 第25-26页 |
2.3.2 遗产分布规律 | 第26页 |
2.3.3 时代感突出 | 第26-27页 |
2.4 现存问题 | 第27-28页 |
2.4.1 功能性过时 | 第27-28页 |
2.4.2 区位过时 | 第28页 |
2.4.3 经济上的过时 | 第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景观视角下兰州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估 | 第29-38页 |
3.1 兰州市工业遗产景观价值评估办法 | 第29-30页 |
3.1.1 价值评估理论 | 第29页 |
3.1.2 价值评估办法 | 第29-30页 |
3.2 兰州市工业遗产景观价值评估过程 | 第30-33页 |
3.2.1 文物建筑类工业遗产景观价值评估 | 第30-31页 |
3.2.2 近代建筑类工业遗产景观价值评估 | 第31-32页 |
3.2.3 当代建筑类工业遗产景观价值评估 | 第32-33页 |
3.3 兰州市工业遗产景观价值评述 | 第33-37页 |
3.3.1 价值总结 | 第33-36页 |
3.3.2 价值评估层次分析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兰州市工业遗产保护设计实践 | 第38-57页 |
4.1 兰州市工业遗产类型划分 | 第38页 |
4.2 策略一:“文物建筑类”的工业遗产保护模式 | 第38-43页 |
4.2.1 类型分析 | 第38-40页 |
4.2.2 保护策略 | 第40-41页 |
4.2.3 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景观设计实践 | 第41-43页 |
4.3 策略二:“近代建筑类”工业遗产保护模式 | 第43-52页 |
4.3.1 类型分析 | 第43-46页 |
4.3.2 保护策略 | 第46-47页 |
4.3.3 兰州汽车修配厂景观设计实践 | 第47-52页 |
4.4 策略三:“当代建筑类”工业遗产保护模式 | 第52-56页 |
4.4.1 类型分析 | 第52-54页 |
4.4.2 保护策略 | 第54-55页 |
4.4.3 兰州七四三七厂景观设计实践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与思考 | 第57-59页 |
1.总结与结论 | 第57-58页 |
2.存在的不足 | 第58页 |
3.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