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台北市小街区街巷空间活力与景观特征耦合机制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7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2.2 研究意义第18页
    1.3 研究内容与范围第18-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研究范围第19-20页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0-23页
        1.4.1 研究方法第20-22页
        1.4.2 研究框架第22-23页
第二章 小街区街巷空间活力与景观特征研究综述第23-48页
    2.1 基本概念第23-25页
        2.1.1 小街区第23页
        2.1.2 小街区街巷空间活力第23-24页
        2.1.3 小街区街巷空间景观特征第24页
        2.1.4 耦合第24-25页
    2.2 小街区街巷空间活力与景观特征耦合综述第25-44页
        2.2.1 理论研究:小街区街巷空间活力与景观特征相互关系研究第25-37页
        2.2.2 实证研究:小街区街巷空间活力与景观特征评价研究第37-41页
        2.2.3 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评价及趋势展望第41-44页
    2.3 小街区街巷空间活力与景观特征耦合的理论框架第44-48页
        2.3.1 活力与景观特征耦合的概念第44页
        2.3.2 活力与景观特征耦合的内涵第44-45页
        2.3.3 活力与景观特征耦合的外在表征:人群活动第45-46页
        2.3.4 活力与景观特征耦合的内在机制:物质环境的构成与特性第46-48页
第三章 小街区街巷空间活力与景观特征耦合的量化方法第48-66页
    3.1 小街区街巷空间活力评价指标的分析与筛选第48-51页
        3.1.1 活力数量维度第48页
        3.1.2 活力时间维度第48-49页
        3.1.3 活力人群维度第49-51页
    3.2 小街区街巷空间景观特征指标的量化与评价方法第51-63页
        3.2.1 区位中心性第52-53页
        3.2.2 交通可达性第53-55页
        3.2.3 空间通行可行性第55页
        3.2.4 空间尺度第55-56页
        3.2.5 空间多样性第56-57页
        3.2.6 绿化植物水平第57-58页
        3.2.7 交通设施完善度第58-60页
        3.2.8 游憩设施质量第60页
        3.2.9 文化活动丰富度第60-61页
        3.2.10 文化品味第61-63页
    3.3 小街区街巷空间活力与景观特征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第63-66页
第四章 台北市小街区街巷空间活力与景观特征耦合概况第66-101页
    4.1 台北市小街区街巷空间活力与景观特征的耦合过程解析第66-75页
        4.1.1 街巷空间形成的历史基础第66-67页
        4.1.2 街巷空间的现状第67-68页
        4.1.3 街巷空间环境建设的推动力第68-72页
        4.1.4 活力与景观特征耦合的空间格局第72-73页
        4.1.5 活力与景观特征耦合的空间构成第73-75页
    4.2 台北市小街区街巷空间活力与景观特征的耦合案例解析第75-101页
        4.2.1 街区研究案例的选择第75-77页
        4.2.2 研究案例的概况第77页
        4.2.3 研究案例的区位与可达性第77-80页
        4.2.4 研究案例的背景与空间现状第80-98页
        4.2.5 小街区街巷空间的特征第98-100页
        4.2.6 街巷研究案例的选取第100-101页
第五章 台北市小街区街巷空间活力与景观特征量化分析第101-124页
    5.1 台北市小街区街巷空间活力量化第101-112页
        5.1.1 案例数据采集的方法第101-102页
        5.1.2 活力数量第102-103页
        5.1.3 活力时间第103-105页
        5.1.4 使用者个人特征第105-107页
        5.1.5 使用者活动形式第107-109页
        5.1.6 活力指标量化分析第109-111页
        5.1.7 活力指标量化结果分析第111-112页
    5.2 台北市小街区街巷空间景观特征量化第112-124页
        5.2.1 区位中心性第112-114页
        5.2.2 交通可达性第114-115页
        5.2.3 空间通行可行性第115-116页
        5.2.4 空间尺度第116-117页
        5.2.5 空间多样性第117-118页
        5.2.6 绿化植物水平第118-119页
        5.2.7 交通设施完善度第119-120页
        5.2.8 游憩设施质量第120-121页
        5.2.9 文化活动丰富度第121-122页
        5.2.10 文化品味第122-124页
第六章 台北市小街区街巷空间活力与景观特征耦合机制第124-149页
    6.1 耦合因子分析第124-136页
        6.1.1 因子分析指标的确定第124页
        6.1.2 原始数值的变化与处理第124-127页
        6.1.3 主因子提取第127-129页
        6.1.4 主因子构成指标层级第129-134页
        6.1.5 主因子得分第134-136页
    6.2 耦合类型分析第136-142页
        6.2.1 耦合水平的划分第136-137页
        6.2.2 耦合模式的分类第137-140页
        6.2.3 耦合类型的分类第140-142页
    6.3 耦合机制分析第142-147页
    6.4 耦合调控策略第147-149页
结论第149-152页
致谢第152-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0页
附录1第160-16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某市医药X铺二期项目进度优化管理研究
下一篇:景观视角下兰州市工业遗产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