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第一章 禽4型腺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13-23页 |
1.1 禽4型腺病毒的概述 | 第13-16页 |
1.1.1 FAdV-4的分类地位、结构和理化特征 | 第13-14页 |
1.1.2 FAdV-4的流行病学 | 第14-15页 |
1.1.3 FAdV-4的发病机理 | 第15-16页 |
1.2 FAdV-4的诊断 | 第16-18页 |
1.2.1 临床病理分析和透射电镜 | 第17页 |
1.2.2 分子技术 | 第17-18页 |
1.2.3 血清学技术 | 第18页 |
1.3 病毒的分离纯化 | 第18-19页 |
1.4 FAdV-4的疫苗 | 第19-20页 |
1.5 腺病毒的病毒样颗粒 | 第20-23页 |
1.5.1 腺病毒病毒样颗粒的概述 | 第20-21页 |
1.5.2 Ad3Pt-Dd的入胞机制 | 第21页 |
1.5.3 Ad3Pt-Dd在疫苗研究领域的应用 | 第21-22页 |
1.5.4 腺病毒的病毒样颗粒作为亚单位疫苗 | 第22-23页 |
试验研究 | 第23-56页 |
第二章 FAdV-4的分离鉴定 | 第23-34页 |
2.1 材料 | 第23-24页 |
2.1.1 病料 | 第23页 |
2.1.2 细胞、鸡胚和试验动物 | 第23页 |
2.1.3 试剂 | 第23页 |
2.1.4 试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 方法 | 第24-27页 |
2.2.1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4-25页 |
2.2.2 病毒分离 | 第25-27页 |
2.2.3 动物回归试验 | 第27页 |
2.3 结果 | 第27-32页 |
2.3.1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7-28页 |
2.3.2 病毒分离鉴定 | 第28-29页 |
2.3.3 遗传进化分析 | 第29-31页 |
2.3.4 动物回归试验 | 第31-32页 |
2.4 讨论 | 第32-33页 |
2.5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FAdV-4的衣壳蛋白fiber-1、fiber-2、pentonbase和hexon的免疫保护力 | 第34-45页 |
3.1 材料 | 第34-35页 |
3.1.1 病毒,细菌菌株,细胞株及试剂 | 第34页 |
3.1.2 试验动物 | 第34-35页 |
3.1.3 试剂 | 第35页 |
3.1.4 仪器 | 第35页 |
3.2 方法 | 第35-37页 |
3.2.1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35页 |
3.2.2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35-36页 |
3.2.3 Westernblot | 第36页 |
3.2.4 免疫和攻毒试验 | 第36页 |
3.2.5 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病毒分布 | 第36页 |
3.2.6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 第36页 |
3.2.7 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3.3 结果 | 第37-43页 |
3.3.1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蛋白表达 | 第37页 |
3.3.2 重组蛋白免疫后的体液免疫应答 | 第37-38页 |
3.3.3 临床症状与存活率 | 第38-39页 |
3.3.4 剖检病理变化观察 | 第39-40页 |
3.3.5 微观病变 | 第40-43页 |
3.4 讨论 | 第43-44页 |
3.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FAdV-4病毒样颗粒的免疫保护力 | 第45-56页 |
4.1 材料 | 第45页 |
4.1.1 细胞和病毒 | 第45页 |
4.2 方法 | 第45-47页 |
4.2.1 构建重组腺病毒(rhAd-fiber-1、rhAd-fiber-2、rhAd-penton) | 第45-46页 |
4.2.2 Westernblot | 第46页 |
4.2.3 电镜负染 | 第46页 |
4.2.4 转导293T细胞 | 第46页 |
4.2.5 FAdV-4VLPs的内化 | 第46页 |
4.2.6 免疫和攻毒试验 | 第46页 |
4.2.7 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病毒分布 | 第46-47页 |
4.2.8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 第47页 |
4.2.9 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 | 第47页 |
4.3 结果 | 第47-54页 |
4.3.1 构建重组腺病毒(rhAd-fiber-1、rhAd-fiber-2、rhAd-penton) | 第47-48页 |
4.3.2 生成FAdV-4病毒样颗粒 | 第48-49页 |
4.3.3 FAdV-4VLPs的内化 | 第49-50页 |
4.3.4 重组蛋白免疫后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 | 第50-51页 |
4.3.5 剖检病理变化观察 | 第51-52页 |
4.3.6 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 第52-53页 |
4.3.7 攻毒保护性试验 | 第53-54页 |
4.4 讨论 | 第54-55页 |
4.5 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