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第一节 选题来源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一、《见字如面》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二、集体记忆的相关研究 | 第14-20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见字如面》产生的社会语境 | 第22-31页 |
第一节 《见字如面》的发展状况 | 第22-25页 |
一、节目简介 | 第22-23页 |
二、节目类型划分 | 第23-24页 |
三、传播策略 | 第24-25页 |
第二节 《见字如面》产生的社会语境 | 第25-31页 |
一、综艺同质化现象严重 | 第26-27页 |
二、大众精神领域的空虚 | 第27-28页 |
三、泛娱乐下传媒责任意识的觉醒 | 第28-29页 |
四、国家战略层面对大众传媒的规范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从私密到公开:《见字如面》中集体记忆建构的基础 | 第31-43页 |
第一节 作为私人媒介的书信 | 第31-35页 |
一、书信的私密性 | 第32-33页 |
二、书信与历史 | 第33-34页 |
三、书信的情怀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书信公开化的叙事逻辑 | 第35-43页 |
一、节目主题:浓厚的历史情怀 | 第36-37页 |
二、书信筛选:立足当下 | 第37-39页 |
三、舞台符号重组 | 第39-43页 |
第四章 从仪式到符号:《见字如面》中集体记忆的建构 | 第43-57页 |
第一节 仪式召唤下的集体记忆建构 | 第43-50页 |
一、三方互动共建传播仪式 | 第43-49页 |
二、仪式互动构建集体记忆 | 第49-50页 |
第二节 集体记忆的符号表征 | 第50-57页 |
一、舞台符号的组合和重构 | 第51-54页 |
二、符号重构带来的历史感 | 第54-57页 |
第五章 对《见字如面》中集体记忆建构的反思 | 第57-66页 |
第一节 消费主义语境下的节目生产和受众 | 第57-61页 |
一、商业化的生产逻辑 | 第57-59页 |
二、受众隐私消费消解书信意义 | 第59-61页 |
第二节 重构记忆的缺憾 | 第61-66页 |
一、历史记忆的碎片化 | 第61-62页 |
二、怀旧的悖论:记忆与现实共筑海市蜃楼 | 第62-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