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工程论文

斜拉荷载作用下钢管桩的承载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1页
        1.2.1 模型试验第16-18页
        1.2.2 理论研究第18-19页
        1.2.3 数值模拟第19-21页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21-23页
        1.3.1 研究目的第21-22页
        1.3.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斜拉荷载作用下钢管桩承载特性的模型试验第23-34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试验目的和内容第23-24页
        2.2.1 试验目的第23页
        2.2.2 试验内容第23-24页
    2.3 试验设计第24-31页
        2.3.1 试验平台及加载装置介绍第24-25页
        2.3.2 试验测试装置第25-28页
        2.3.3 钢管桩模型的制作第28页
        2.3.4 地基土的制作与控制第28-30页
        2.3.5 钢管桩的贯入第30-31页
    2.4 位移计的安装及试验加载方法第31-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斜拉荷载作用下钢管桩承载特性的模型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4-45页
    3.1 荷载—水平位移关系第34-37页
    3.2 桩身转角与荷载的关系第37-38页
    3.3 钢管桩模型的极限承载力和破坏特征第38-42页
        3.3.1 钢管桩模型的极限承载力第38-39页
        3.3.2 钢管桩模型的破坏特征第39-42页
    3.4 极限承载力与长径比、荷载作用角度的关系第42-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四章 斜拉荷载作用下钢管桩模型的有限元分析第45-59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计算方法与数值实现第45-48页
        4.2.1 ABAQUS简介第45-46页
        4.2.2 材料非线性问题的求解方法第46页
        4.2.3 接触非线性问题的求解方法第46-48页
    4.3 桩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8-53页
        4.3.1 计算模型与计算区域的确定第48-49页
        4.3.2 本构模型第49-52页
        4.3.3 桩土接触相互作用第52页
        4.3.4 模型参数的选择第52页
        4.3.5 网格划分与设置第52-53页
        4.3.6 极限承载力确定第53页
    4.4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第53-58页
        4.4.1 数值模拟与试验模拟的荷载—位移曲线对比分析第53-55页
        4.4.2 数值模拟与试验模拟的破坏特征对比分析第55-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斜拉荷载作用下钢管桩承载特性的影响因素第59-66页
    5.1 引言第59-60页
    5.2 荷载作用位置对不同长径比的钢管桩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第60-62页
    5.3 荷载作用角度对不同长径比的钢管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第62-64页
    5.4 长径比对钢管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第64-65页
    5.5 本章小节第65-6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6.1 结论第66-67页
    6.2 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参与的项目及研究成果目录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SP的北极海冰多参数综合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大连到北冰洋季克西港陆河联运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