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绪论 | 第15-4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5-19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9-26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26-39页 |
四、理论基础 | 第39-49页 |
第一章 研究方法、过程及创新点 | 第49-69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第49-51页 |
一、文献法 | 第49-50页 |
二、访谈法 | 第50页 |
三、参与观察法 | 第50页 |
四、问卷调查法 | 第50-51页 |
五、比较研究法 | 第51页 |
第二节 研究过程 | 第51-67页 |
一、研究设计 | 第51-58页 |
二、研究实施 | 第58-62页 |
三、信度、效度检验 | 第62-67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第67-69页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第67-68页 |
二、研究难点 | 第68-69页 |
第二章 流动儿童接触和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及其社会化状况的调查 | 第69-126页 |
第一节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 第69-83页 |
一、性别比例和年龄分布 | 第69-70页 |
二、学校和年级分布 | 第70-72页 |
三、家庭经济状况 | 第72-73页 |
四、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职业状况 | 第73-77页 |
五、学习成绩及是否独生子女情况 | 第77-80页 |
六、流动儿童来迁入地时间及对迁入地认同情况 | 第80-81页 |
七、流动儿童的流动情况 | 第81-83页 |
第二节 流动儿童接触和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情况 | 第83-111页 |
一、接触和使用动机 | 第83-88页 |
二、接触和使用行为 | 第88-94页 |
三、接触和使用习惯 | 第94-98页 |
四、接触和使用态度 | 第98-106页 |
五、父母对孩子接触和使用移动社交网络情况的了解及监督 | 第106-107页 |
六、父母对孩子接触和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态度、期望 | 第107-109页 |
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三节 流动儿童的社会化状况 | 第111-126页 |
一、性格与行为特征 | 第111-113页 |
二、生活技能 | 第113-114页 |
三、消费观念 | 第114-116页 |
四、社会交往 | 第116-117页 |
五、社会规范 | 第117-118页 |
六、角色认同 | 第118-120页 |
七、自我认识 | 第120-121页 |
八、生活目标 | 第121-125页 |
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三章 流动儿童接触和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对其社会化的影响 | 第126-260页 |
第一节 流动儿童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其社会化的相关性检验 | 第126-149页 |
一、性别及年龄的检验 | 第126-130页 |
二、家庭经济情况的检验 | 第130-132页 |
三、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职业的检验 | 第132-136页 |
四、学习成绩的检验 | 第136-138页 |
五、独生子女的检验 | 第138-140页 |
六、来迁入地时间及对迁入地的认同情况的检验 | 第140-143页 |
七、流动情况的检验 | 第143-147页 |
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二节 流动儿童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其接触和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相关性检验 | 第149-187页 |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接触和使用动机的关联状况 | 第149-151页 |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接触和使用行为的关联状况 | 第151-160页 |
三、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接触和使用习惯的关联状况 | 第160-167页 |
四、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接触和使用态度的关联状况 | 第167-178页 |
五、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父母了解、监督的关联状况 | 第178-183页 |
六、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父母的态度、期望的关联状况 | 第183-186页 |
小结 | 第186-187页 |
第三节 移动社交网络的接触和使用与流动儿童社会化的相关性检验 | 第187-235页 |
一、性格与行为特征的检验 | 第187-194页 |
二、生活技能的检验 | 第194-200页 |
三、社会交往的检验 | 第200-205页 |
四、社会规范的检验 | 第205-210页 |
五、角色认同的检验 | 第210-216页 |
六、自我认识的检验 | 第216-221页 |
七、消费观念的检验 | 第221-226页 |
八、生活目标的检验 | 第226-233页 |
小结 | 第233-235页 |
第四节 人口统计学变量、移动社交网络与社会化间的多元联系 | 第235-252页 |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移动社交网络与性格与行为特征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235-237页 |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移动社交网络与生活技能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237-239页 |
三、人口统计学变量、移动社交网络与消费观念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239-240页 |
四、人口统计学变量、移动社交网络与社会交往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240-242页 |
五、人口统计学变量、移动社交网络与社会规范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242-244页 |
六、人口统计学变量、移动社交网络与角色认同特征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244-246页 |
七、人口统计学变量、移动社交网络与自我认识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246-249页 |
八、人口统计学变量、移动社交网络与生活目标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249-252页 |
第五节 移动社交网络对流动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 第252-260页 |
一、正面影响 | 第253-256页 |
二、负面影响 | 第256-260页 |
第四章 引导流动儿童合理接触和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策略探讨 | 第260-276页 |
第一节 家庭 | 第260-264页 |
一、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关爱与陪伴 | 第261-262页 |
二、科学看待移动社交网络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 第262-263页 |
三、开展家庭媒介素养教育 | 第263-264页 |
第二节 学校 | 第264-267页 |
一、加强教师队伍媒介素养能力的培训 | 第264-265页 |
二、重视学生的媒介心理健康教育 | 第265-266页 |
三、设置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 第266-267页 |
第三节 媒介 | 第267-270页 |
一、提升社会责任感,发挥正面职能 | 第268页 |
二、发挥技术优势,研发专门社交应用 | 第268-269页 |
三、强化“把关人”意识,发挥监管作用 | 第269-270页 |
第四节 政府 | 第270-273页 |
一、关注流动儿童的权益,重视儿童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 | 第270-271页 |
二、履行政府职能,提供流动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政策支持 | 第271-272页 |
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移动社交网络的管理 | 第272-273页 |
第五节 社会组织 | 第273-276页 |
一、整合社会资源,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 | 第273-274页 |
二、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提高公众对媒介素养的认识 | 第274-275页 |
三、开展公益项目,关爱流动儿童 | 第275-27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76-289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276-286页 |
一、流动儿童接触和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现状与非流动儿童群体存有异同 | 第276-279页 |
二、流动儿童的社会化状况具有特殊性 | 第279页 |
三、流动儿童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接触和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情况具有联系 | 第279-280页 |
四、流动儿童移动社交网络的接触和使用情况与其社会化状况具有联系 | 第280-282页 |
五、构建流动儿童社会化状况的多元回归模型 | 第282-284页 |
六、移动社交网络的接触和使用对流动儿童的社会化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 | 第284-285页 |
七、探寻规范流动儿童接触和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策略 | 第285-286页 |
第二节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86-287页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第287-289页 |
参考文献 | 第289-296页 |
附录 | 第296-33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33-334页 |
致谢 | 第334-3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