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

基于代谢组学抗辐射活性评价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第8-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1页
    1.1 紫外损伤级抗紫外活性评价研究进展第13-15页
        1.1.1 紫外损伤的机制及危害第13页
        1.1.2 抗紫外活性评价方法第13-15页
    1.2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第15-17页
        1.2.1 代谢组学简介第15页
        1.2.2 代谢组学研究过程第15-16页
        1.2.3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第16页
        1.2.4 代谢组学研究的分类第16页
        1.2.5 代谢组学在抗辐射研究中的进展第16-17页
    1.3 功能肽研究进展第17-19页
        1.3.1 功能肽简介第17-18页
        1.3.2 功能肽的分类第18页
        1.3.3 功能肽活性第18-19页
    1.4 小结第19-21页
第二章 小鼠抗辐射代谢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优化第21-27页
    2.1 试剂、材料与仪器第21页
        2.1.1 仪器第21页
        2.1.2 试剂与材料第21页
    2.2 方法第21-23页
        2.2.1 流动相种类优化第21-22页
        2.2.2 检测波长优化第22页
        2.2.3 流动相比例梯度优化第22页
        2.2.4 最佳流速选择第22-23页
    2.3 结果第23-26页
        2.3.1 流动相种类优化第23-24页
        2.3.2 最佳流速选择第24页
        2.3.3 检测波长优化第24-25页
        2.3.4 流动相优化第25-26页
    2.4 讨论第26页
        2.4.1 色谱柱选择第26页
        2.4.2 流动相选择第26页
    2.5 结论第26-27页
第三章 基于代谢组学紫外损伤小鼠皮肤组织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第27-40页
    3.1 试剂、材料与仪器第27-28页
        3.1.1 仪器第27页
        3.1.2 试剂与材料第27-28页
    3.2 方法第28-30页
        3.2.1 实验动物第28页
        3.2.2 小鼠紫外损伤模型的建立第28页
        3.2.3 小鼠皮肤样品获取第28页
        3.2.4 小鼠紫外损伤模型的验证第28-29页
        3.2.5 样品前处理第29页
        3.2.6 质控样品的制备第29页
        3.2.7 样品分析和数据采集第29页
        3.2.8 数据分析第29页
        3.2.9 差异代谢物加标验证第29-30页
    3.3 结果第30-37页
        3.3.1 小鼠体重分析第30页
        3.3.2 小鼠紫外损伤模型验证第30-31页
        3.3.3 质控样品稳定性第31页
        3.3.4 代谢物UPLC分析结果第31-32页
        3.3.5 潜在生物标志物发现第32-35页
        3.3.6 差异代谢物加标验证结果第35-37页
    3.4 讨论第37-39页
        3.4.1 小鼠脱毛方法的确定第37页
        3.4.2 皮肤组织样品前处理第37页
        3.4.3 急性皮肤损伤模型的建立第37页
        3.4.4 生物标志物及其代谢通路第37-39页
    3.5 结论第39-40页
第四章 抗紫外损伤活性评价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第40-54页
    4.1 试剂、材料与仪器第40-41页
        4.1.1 仪器第40页
        4.1.2 试剂与材料第40-41页
    4.2 方法第41-42页
        4.2.1 实验动物第41页
        4.2.2 动物分组及紫外损伤实验第41页
        4.2.3 小鼠皮肤样品获取第41页
        4.2.4 样品前处理第41页
        4.2.5 质控样品的制备第41-42页
        4.2.6 样品分析和数据采集第42页
        4.2.7 数据分析第42页
        4.2.8 小鼠紫外损伤多元统计模型的验证第42页
        4.2.9 抗紫外活性评价方法的建立第42页
        4.2.10 抗紫外活性评价方法的应用第42页
    4.3 结果第42-51页
        4.3.1 小鼠体重分析第42-43页
        4.3.2 质控样品分析结果第43页
        4.3.3 小鼠紫外损伤多元统计模型的验证第43-45页
        4.3.4 抗紫外活性评价方法的建立第45-48页
        4.3.5 抗紫外活性评价方法的应用第48-51页
    4.4 讨论第51-52页
        4.4.1 评价方法中设立对照组和模型组的意义第51-52页
        4.4.2 阳性对照的选择第52页
        4.4.3 抗紫外活性评价方法的建立第52页
    4.5 结论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附录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温敏型吡喹酮纳米乳凝胶缓释系统的优化设计及体内外评价
下一篇:4-ISO-Tempol保护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HBZY-1免遭高糖条件下的氧化应激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