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精神的渑池县羊河公园景观设计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全球化对地域文化的冲击 | 第9页 |
1.1.2 场所文明的遗失 | 第9页 |
1.1.3 新时期的诉求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0-14页 |
1.2.1 “场所精神”相关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2 城市公园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 项目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项目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项目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基于“场所精神”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探讨 | 第17-27页 |
2.1 相关概念分析 | 第17-25页 |
2.1.1 “场所”的概念 | 第17页 |
2.1.2 “场所精神”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3 场所精神的影响要素 | 第18-23页 |
2.1.4 场所精神的体验机制分析 | 第23-25页 |
2.2 应用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5-27页 |
2.2.1 应用发展现状 | 第25页 |
2.2.2 应用发展趋势 | 第25-27页 |
第3章 相关案例分析 | 第27-45页 |
3.1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 | 第27-30页 |
3.1.1 项目概况 | 第27-28页 |
3.1.2 项目内容 | 第28-30页 |
3.1.3 可借鉴之处 | 第30页 |
3.2 日照银河公园 | 第30-34页 |
3.2.1 项目概况 | 第30-31页 |
3.2.2 项目内容 | 第31-33页 |
3.2.3 可借鉴之处 | 第33-34页 |
3.3 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 第34-36页 |
3.3.1 项目概况 | 第34页 |
3.3.2 项目内容 | 第34-35页 |
3.3.3 可借鉴之处 | 第35-36页 |
3.4 上海辰山植物园 | 第36-39页 |
3.4.1 项目概况 | 第36-37页 |
3.4.2 项目内容 | 第37-38页 |
3.4.3 可借鉴之处 | 第38-39页 |
3.5 河北迁安三里河 | 第39-42页 |
3.5.1 项目概况 | 第39-40页 |
3.5.2 项目内容 | 第40-41页 |
3.5.3 可借鉴之处 | 第41-42页 |
3.6 纽约高线公园 | 第42-45页 |
3.6.1 项目概况 | 第42页 |
3.6.2 项目内容 | 第42-43页 |
3.6.3 可借鉴之处 | 第43-45页 |
第4章 项目场地现状分析 | 第45-53页 |
4.1 区位概况 | 第45-46页 |
4.2 历史文化特色概况 | 第46-48页 |
4.3 自然条件概况 | 第48-49页 |
4.4 项目现状概况 | 第49-50页 |
4.5 SWOT分析 | 第50-53页 |
4.5.1 优势(Strengths) | 第50页 |
4.5.2 劣势(Weakness) | 第50页 |
4.5.3 机遇(Opportunities) | 第50-51页 |
4.5.4 挑战(Threats) | 第51-53页 |
第5章 渑池县羊河公园景观设计 | 第53-87页 |
5.1 设计原则及依据 | 第53-54页 |
5.1.1 设计原则 | 第53-54页 |
5.1.2 设计依据 | 第54页 |
5.2 设计定位及目标 | 第54-55页 |
5.2.1 潜在服务人群分析 | 第54-55页 |
5.2.2 设计定位 | 第55页 |
5.2.3 设计目标 | 第55页 |
5.3 总体设计 | 第55-59页 |
5.3.1 总体理念 | 第55-57页 |
5.3.2 景观功能分区 | 第57-58页 |
5.3.3 景观道路设计 | 第58-59页 |
5.4 局部景观节点设计 | 第59-64页 |
5.5 场所精神的应用 | 第64-76页 |
5.6 专项设计 | 第76-87页 |
5.6.1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 第76-77页 |
5.6.2 植物景观设计 | 第77-81页 |
5.6.3 景观亮化设计 | 第81-82页 |
5.6.4 海绵城市设计 | 第82-84页 |
5.6.5 生态能源利用设计 | 第84页 |
5.6.6 生态安全设计 | 第84-87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7-89页 |
6.1 结论 | 第87-88页 |
6.2 讨论 | 第88-89页 |
6.2.1 创新点 | 第88页 |
6.2.2 不足之处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