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3页 |
一、论文选题立意 | 第7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三、章节结构说明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中苏关系的历史回顾 | 第13-25页 |
第一节 建国以来到毛泽东逝世的中苏关系(1949.10~1976.9) | 第13-20页 |
一、从蜜月到决裂 | 第13-17页 |
二、1969年边界武装冲突和中苏第二次边界谈判 | 第17-20页 |
第二节 “徘徊”时期的中苏关系(1976.9~1978.12) | 第20-25页 |
一、毛泽东逝世后苏方的主动示好和中方的冷淡回应 | 第20-22页 |
二、重陷僵局的中苏对抗 | 第22-25页 |
第二章 “三大障碍”问题的历史溯源和提出背景 | 第25-53页 |
第一节 苏联在蒙古驻军和在中苏边境屯集重兵问题 | 第25-34页 |
一、中蒙关系的恶化和苏军重新进驻蒙古 | 第25-28页 |
二、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在中苏边境地区的增兵 | 第28-31页 |
三、对80年代中苏边境地区和驻蒙苏军威胁的评估 | 第31-34页 |
第二节 越南侵略柬埔寨问题 | 第34-41页 |
一、中越关系破裂和柬越冲突 | 第35-38页 |
二、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中越边境战争 | 第38-41页 |
第三节 苏联侵略阿富汗问题 | 第41-46页 |
一、阿富汗“四月革命”和苏联对阿富汗的全面侵占 | 第42-44页 |
二、中方对苏联侵阿的第一反应 | 第44-46页 |
第四节 邓小平关于中苏关系主要矛盾的新思考 | 第46-53页 |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交路线的逐步调整 | 第46-47页 |
二、邓小平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新判断 | 第47-49页 |
三、邓小平对“三大障碍”概念的提出和关注焦点的演化 | 第49-53页 |
第三章 围绕“三大障碍”博弈的中苏关系正常化历史进程 | 第53-100页 |
第一节 争取关系正常化的首次尝试(1979.1~1982.3) | 第53-56页 |
一、短暂的中苏第一次国家关系谈判 | 第53-55页 |
二、苏联侵阿后重陷低谷的中苏关系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勃列日涅夫“绝唱”带来的转机(1982.3~1985.3) | 第56-73页 |
一、塔什干讲话的前前后后. | 第56-59页 |
二、中共十二大前后中国外交路线的新动向 | 第59-61页 |
三、对苏“葬礼外交” | 第61-65页 |
四、1983年两国对抗热度的急速降温 | 第65-68页 |
五、中苏政治接触级别的提高 | 第68-71页 |
六、阿尔希波夫访华 | 第71-73页 |
第三节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突破(1985.3~1988.9) | 第73-88页 |
一、中苏谈判幕后决策的新动向 | 第73-77页 |
二、1985年中苏关系的继续回暖 | 第77-79页 |
三、苏方人事变动折射出的新征兆 | 第79-80页 |
四、海参崴讲话在“三大障碍”立场上的松动 | 第80-83页 |
五、苏联从阿富汗和蒙古撤军的启动与柬埔寨问题出现的转机 | 第83-87页 |
六、中苏两国在改革中增多的共同点 | 第87-88页 |
第四节 中苏高级会晤的准备、举行和余波(1988.9~1991.12) | 第88-100页 |
一、中苏两国外长正式互访 | 第88-92页 |
二、戈尔巴乔夫访华的实现和《中苏联合公报》的发表 | 第92-95页 |
三、柬埔寨问题的尘埃落定 | 第95-97页 |
四、白驹过隙的全面合作 | 第97-100页 |
第四章 “三大障碍”问题得以解决的主要原因 | 第100-113页 |
第一节 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抛出 | 第100-107页 |
一、外交“新思维”的核心——退出军备竞赛 | 第100-103页 |
二、外交“新思维”在苏联亚太政策上的实践 | 第103-104页 |
三、外交“新思维”与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契合 | 第104-107页 |
第二节 冷战格局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演变 | 第107-113页 |
一、美苏力量对比失衡和攻守互换 | 第107-109页 |
二、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稳定平衡的形成 | 第109-113页 |
结论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