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引言 | 第13-17页 |
1.2 热带西太平洋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2.1 上层水体温度、盐度和结构重建手段 | 第17-19页 |
1.2.2 热带太平洋的(类)ENSO变化 | 第19页 |
1.2.3 热带西太平洋水文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1.2.4 热带西太平洋上层水体结构变化 | 第20-21页 |
1.3 上层水体碳酸盐系统变化 | 第21-22页 |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与环境 | 第25-37页 |
2.1 地质构造背景 | 第25-26页 |
2.2 气候背景 | 第26-29页 |
2.3 水文变化 | 第29-33页 |
2.4 水团与洋流信息 | 第33-35页 |
2.5 海水pH和pCO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37-54页 |
3.1 研究材料 | 第37-4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40-52页 |
3.2.1 浮游有孔虫元素比测试分析 | 第40-43页 |
3.2.2 上层水体温度估算 | 第43-45页 |
3.2.3 上层水体δ~(18)O的估算 | 第45-47页 |
3.2.4 上层水体结构的重建 | 第47-48页 |
3.2.5 上层水体pH和pCO_2的估算 | 第48-52页 |
3.3 年龄框架 | 第52-54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54-58页 |
4.1 浮游有孔虫Mg/Ca记录 | 第54-56页 |
4.1.1 G.rubers.s.与G.rubers.l.Mg/Ca差值结果 | 第54-55页 |
4.1.2 G.ruber和P.obliquiloculataMg/Ca记录 | 第55-56页 |
4.2 浮游有孔虫B/Ca记录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热带西太平洋表层水文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58-72页 |
5.1 SST和表层δ~(18)O_(sw-ice)记录 | 第58-59页 |
5.2 冰期/间冰期表层水文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59-68页 |
5.2.1 表层水文变化特征 | 第59-63页 |
5.2.2 表层水文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63-65页 |
5.2.3 冰期/间冰期热带太平洋平均热状态 | 第65-68页 |
5.3 热带西太平洋与东亚降雨反相变化 | 第68-70页 |
5.4 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热带西太平洋上层水体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72-95页 |
6.1 TWT和温跃层δ~(18)O_(sw-ice)记录 | 第72-73页 |
6.2 不同方法重建的上层水体结构对比 | 第73-75页 |
6.3 冰期/间冰期上层水体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75-83页 |
6.3.1 上层水体结构变化 | 第75页 |
6.3.2 东亚冬季风对上层水体结构的影响 | 第75-77页 |
6.3.3 洋流和水团变化对上层水体结构的影响 | 第77-83页 |
6.4 冰消期上层水体结构变化及控制因素 | 第83-91页 |
6.5 上层水体结构的长期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91-94页 |
6.6 小结 | 第94-95页 |
第七章 热带西太平洋上层水体pH和pCO_2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95-107页 |
7.1 表层海水pH和pCO_2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95-101页 |
7.1.1 冰期/间冰期表层海水pH和pCO_2变化 | 第95-97页 |
7.1.2 表层海水pH和pCO_2长期变化 | 第97-101页 |
7.2 次表层海水pH和pCO_2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101-105页 |
7.2.1 冰期/间冰期次表层海水pH和pCO_2变化 | 第101-103页 |
7.2.2 次表层海水pH和pCO_2长期变化 | 第103-105页 |
7.3 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8.1 结论 | 第107-108页 |
8.2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30页 |
附录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