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基础科学论文--海洋地质学论文

大洋闭合时洋壳熔融的物质证据与大陆地壳生长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与论文结构第14-17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17-22页
    2.1 北祁连造山带构造单元第17-18页
    2.2 北祁连造山带构造演化第18-19页
    2.3 北祁连造山带花岗岩第19-22页
        2.3.1 岛弧花岗岩(VAG)岩体第19-21页
        2.3.2 同碰撞花岗岩岩体第21页
        2.3.3 碰撞后花岗岩岩体第21-22页
第三章 样品处理及测试方法第22-26页
    3.1 样品制备第22页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测试第22-23页
        3.2.1 主量元素测试第22-23页
        3.2.2 微量元素测试第23页
    3.3 锆石U-Pb定年第23-24页
    3.4 矿物主量元素分析第24页
    3.5 全岩Sr-Nd-Hf同位素分析第24-26页
第四章 北祁连宝积山花岗闪长岩及其暗色包体的成因第26-47页
    4.1 引言第26-27页
    4.2 区域地质背景第27页
    4.3 岩相学特征第27-29页
    4.4 分析结果第29-40页
        4.4.1 锆石U-Pb定年结果第29-30页
        4.4.2 矿物学特征第30-32页
        4.4.3 全岩地球化学第32-36页
        4.4.4 全岩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第36-40页
    4.5 讨论第40-45页
        4.5.1 暗色包体成因第40-42页
        4.5.2 源区第42-45页
    4.6 小结第45-47页
第五章 北祁连曲目山同碰撞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成因第47-68页
    5.1 引言第47-48页
    5.2 地质背景第48页
    5.3 岩石学与矿物学第48-51页
        5.3.1 花岗闪长岩第48-50页
        5.3.2 暗色包体第50-51页
    5.4 结果第51-57页
        5.4.1 锆石U-Pb年龄第51-52页
        5.4.2 全岩主、微量元素第52-55页
        5.4.3 全岩Sr–Nd–Hf同位素第55-57页
    5.5 讨论第57-67页
        5.5.1 暗色包体成因第57-61页
        5.5.2 曲目山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成因第61-65页
        5.5.3 源区制约第65-67页
    5.6 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同碰撞岩浆作用及大陆地壳生长第68-90页
    6.1 引言第68-69页
    6.2 地质背景及岩相学特征第69-70页
    6.3 测试结果第70-77页
        6.3.1 锆石U-Pb年龄第70-73页
        6.3.2 全岩数据第73-77页
    6.4 讨论第77-89页
        6.4.1 LHS岩体暗色包体成因第77-78页
        6.4.2 安山质岩浆角闪石早期结晶第78-82页
        6.4.3 源区制约第82-86页
        6.4.4 对大陆地壳生长的启示第86-89页
    6.5 小结第89-90页
第七章 等离子体质谱仪高效、精确测定地质样品微量元素的新方法第90-111页
    7.1 引言第90页
    7.2 实验第90-91页
        7.2.1 仪器第90-91页
        7.2.2 试剂第91页
    7.3 地质样品简单、经济、高效消解方法第91-98页
        7.3.1 地质样品消解方法简述第91-92页
        7.3.2 实验、结果以及讨论第92-98页
    7.4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干扰及校正第98-105页
        7.4.1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干扰简要回顾第98-99页
        7.4.2 实验和结果第99-103页
        7.4.3 校正方法及简单、有效的EXCEL程序第103-105页
    7.5 ICP-MS分析中仪器漂移及校正第105-108页
        7.5.1 ICP-MS仪器漂移简要回顾第105-106页
        7.5.2 校正方法和新MICROSOFTEXCELVBA程序第106-108页
    7.6 国际标样推荐值比较第108-110页
    7.7 小结第110-111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11-113页
    8.1 结论与科学意义第111-112页
    8.2 工作展望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36页
附录第136-172页
致谢第172-174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74-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40万年以来冲绳海槽北部沉积演化史及其环境响应
下一篇:70万年来西太平洋暖池的热带过程及其对上层水体pH和pCO2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