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政治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探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页
        1.2.2 现实意义第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页
        1.4.1 文献查阅法第15页
        1.4.2 案例分析法第15页
        1.4.3 经验总结法第15页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5-16页
第2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含义第16-26页
    2.1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第16-20页
        2.1.1 哲学依据第16-18页
        2.1.2 教育学依据第18-19页
        2.1.3 教育心理学依据第19-20页
    2.2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现实依据第20-23页
        2.2.1 解决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问题的需要第20-21页
        2.2.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第21-22页
        2.2.3 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第22-23页
    2.3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内涵第23-24页
        2.3.1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的关系第23页
        2.3.2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概念第23-24页
    2.4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特征第24-26页
        2.4.1 生活性第24页
        2.4.2 人文性第24页
        2.4.3 实践性第24-26页
第3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26-30页
    3.1 理念层面: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的偏差第26-27页
        3.1.1 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偏差第26-27页
        3.1.2 学生学习理念的偏差第27页
    3.2 实践层面:教学过程的庸俗化和无序化第27-28页
        3.2.1 重视外在形式,不求教学实效第27-28页
        3.2.2 重视“课内明理”,忽视“课外导行”第28页
    3.3 评价层面:教学评价的空洞性和单一性第28-30页
        3.3.1 教学评价内容的空洞性第28-29页
        3.3.2 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第29-30页
第4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对策第30-41页
    4.1 前提——树立生活化的理念第30-33页
        4.1.1 树立生活化的教学观第30-33页
        4.1.2 树立生活化的学习观第33页
    4.2 基础——构建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和精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第33-36页
        4.2.1 构建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第33-34页
        4.2.2 精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第34-36页
    4.3 根本——创设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第36-38页
        4.3.1 课前观察开放化,准备生活化第36-37页
        4.3.2 课堂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化第37页
        4.3.3 课后践行升华,延升生活化第37-38页
    4.4 途径——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第38-39页
        4.4.1 自主学习第38页
        4.4.2 探究学习第38-39页
        4.4.3 合作学习第39页
    4.5 保障——倡导生活化的教学评价机制第39-41页
        4.5.1 评价功能发展化第39页
        4.5.2 评价内容综合化第39-40页
        4.5.3 评价方法多样化第40页
        4.5.4 评价主体多元化第40-41页
结语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第44-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量子密钥协商的协议设计与安全性分析
下一篇:我国人教版化学必修教材与南澳大利亚高一化学教材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