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7-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关键词释义 | 第9-10页 |
1.2.1 农村留守儿童 | 第9-10页 |
1.2.2 社会救助 | 第10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3 简要评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17-19页 |
2 朝阳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19-30页 |
2.1 朝阳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况 | 第19页 |
2.2 朝阳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及社会救助情况调查 | 第19-24页 |
2.2.1 调查样本选择和问卷发放 | 第19页 |
2.2.2 问卷设计和调查实施 | 第19-20页 |
2.2.3 问卷样本分析 | 第20-24页 |
2.3 朝阳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4-26页 |
2.3.1 生活状况 | 第24-25页 |
2.3.2 学习状况 | 第25页 |
2.3.3 健康状况 | 第25-26页 |
2.3.4 安全状况 | 第26页 |
2.4 朝阳市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6-30页 |
2.4.1 社会救助机构分散效率偏低 | 第27页 |
2.4.2 社会救助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 第27-28页 |
2.4.3 社会救助资金短缺保障不力 | 第28-29页 |
2.4.4 社会救助非政府组织力量薄弱 | 第29-30页 |
3 朝阳市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的优化方案设计 | 第30-41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3.1.1 儿童权利理论 | 第30-31页 |
3.1.2 社会支持理论 | 第31页 |
3.1.3 儿童福利理论 | 第31-32页 |
3.2 经验基础 | 第32-35页 |
3.2.1 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救助经验 | 第32-34页 |
3.2.2 典型国家和地区社会救助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 第34-35页 |
3.3 朝阳市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的优化方案 | 第35-38页 |
3.3.1 社会救助理念体现以人为本和回应需求 | 第36页 |
3.3.2 社会救助目标兼顾精准扶贫和青少年发展 | 第36页 |
3.3.3 社会救助内容注重生计资本 | 第36-37页 |
3.3.4 社会救助主体鼓励多元参与 | 第37-38页 |
3.4 方案可行性分析 | 第38-41页 |
3.4.1 政策法律性支持 | 第38-39页 |
3.4.2 财政来源分析 | 第39页 |
3.4.3 实施效果预测 | 第39-40页 |
3.4.4 方案风险评估 | 第40-41页 |
4 朝阳市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的保障措施 | 第41-47页 |
4.1 设置统一高效的社会救助机构 | 第41-42页 |
4.1.1 设置专门性的扶贫救助机构 | 第41页 |
4.1.2 成立专门性托管中心 | 第41-42页 |
4.1.3 成立专业性的心理咨询中心 | 第42页 |
4.2 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制度 | 第42-44页 |
4.2.1 设定科学合理的救助标准 | 第42-43页 |
4.2.2 建立由大数据支持的救助平台 | 第43页 |
4.2.3 完善社会救助的监督机制 | 第43-44页 |
4.3 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资金来源 | 第44-45页 |
4.3.1 加强救助标准的指向性 | 第44页 |
4.3.2 发挥助学工程的积极作用 | 第44-45页 |
4.3.3 增加社会资金的投入 | 第45页 |
4.4 发挥舆论引导的正向作用 | 第45-47页 |
4.4.1 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利益表达机制 | 第45页 |
4.4.2 积极营造基层组织的人文关怀氛围 | 第45-46页 |
4.4.3 鼓励农村留守儿童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A 朝阳市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调查问卷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