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学(农艺学)论文--耕作学与有机农业论文--耕作的制度和方式论文

农艺措施对菜田土壤碳汇形成的影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1页
    1 引言第13-14页
        1.1 全球碳循环第13页
        1.2 农田生态系统碳库及碳循环现状第13-14页
    2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本过程第14-16页
        2.1 土壤呼吸及碳排放第14-15页
        2.2 光合作用的碳固定第15-16页
    3 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第16-21页
        3.1 自然因素第16-18页
            3.1.1 气候因子第16-17页
            3.1.2 大气 C02浓度升高第17页
            3.1.3 N 输入(氮沉降)的影响第17-18页
            3.1.4 植被类型第18页
        3.2 人为活动因子第18-21页
            3.2.1 土地利用方式第18-19页
            3.2.2 种植制度第19页
            3.2.3 农业施肥第19-20页
            3.2.4 耕作方式第20-21页
            3.2.5 秸秆还田第21页
    4 农田生态系统中碳增汇/减排技术第21-23页
        4.1 植被恢复第22页
        4.2 耕作方式调整第22页
        4.3 科学施肥第22-23页
        4.4 科学灌溉第23页
        4.5 秸秆还田第23页
        4.6 其他措施第23页
    5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研究方法第23-25页
        5.1 清单方法第23-24页
        5.2 涡度相关法第24页
        5.3 箱法第24页
        5.4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第24-25页
    6 与碳循环相关的研究现状分析第25-27页
        6.1 国内外土壤呼吸研究进展第25-26页
        6.2 土壤有机碳及固碳的研究进展第26页
        6.3 土壤有机碳循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6-27页
    7 今后研究工作第27-31页
        7.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7-28页
        7.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技术路线第28-30页
        7.3 技术路线第30-31页
第二章 不同间作处理对大气 C02固定和有机碳碳储量的影响第31-5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1-34页
        1.1 试验设计第31-32页
        1.2 土样采集第32页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32-34页
        1.4 数据分析第3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4-48页
        2.1 对植物农艺性状的影响第34-37页
            2.1.1 间作复合群体叶面积指数变化第34-35页
            2.1.2 间作复合群体农艺性状的变化第35-37页
        2.2 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第37-41页
            2.2.1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第37页
            2.2.2 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第37-40页
            2.2.3 对容重和pH 值的影响第40-41页
        2.3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41-47页
            2.3.1 过氧化氢酶第41-42页
            2.3.2 脲酶第42-44页
            2.3.3 蔗糖酶第44-45页
            2.3.4 磷酸酶第45-47页
        2.4 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变化第47-48页
    3 讨论第48-49页
    4 结论第49-50页
第三章 不同耕作强度和休耕时间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第50-6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1-52页
        1.1 试验设计第51页
        1.2 土样采集第51页
        1.3 测定指标第51-52页
        1.4 数据分析第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58页
        2.1 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第52-53页
            2.1.1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第52页
            2.1.2 对速效养分的影响第52页
            2.1.3 对容重和pH 值的影响第52-53页
        2.2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53-57页
            2.2.1 过氧化氢酶第53-54页
            2.2.2 脲酶第54-55页
            2.2.3 磷酸酶第55-56页
            2.2.4 蔗糖酶第56-57页
        2.3 对植物-土壤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第57-58页
            2.3.1 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第57-58页
            2.3.2 对植物固碳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第58页
    3 讨论第58-59页
    4 结论第59-61页
第四章 不同处理有机肥对土壤 C02释放与固定的影响第61-7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2-63页
        1.1 供试有机肥第62页
        1.2 试验地及试验材料第62页
        1.3 试验设计第62页
        1.4 土样采集以及测定项目第62-63页
        1.5 数据分析第63页
    2 结果分析第63-73页
        2.1 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第63页
        2.2 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第63-65页
        2.3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65-71页
            2.3.1 过氧化氢酶第65-67页
            2.3.2 磷酸酶第67-68页
            2.3.3 脲酶第68-70页
            2.3.4 蔗糖酶第70-71页
        2.4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71-72页
        2.5 对植物-土壤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第72-73页
    3 讨论第73-74页
    4 结论第74-75页
第五章 综合讨论第75-79页
    1 农艺措施对减缓土壤 C02排放的作用第75页
    2 间作处理、耕作强度及施用有机肥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第75-76页
    3 间作处理、耕作强度及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第76页
    4 间作处理、耕作强度及施用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76-77页
    5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间的关系第77-78页
    6 间作处理、耕作强度及施用有机肥对植物-土壤系统碳库的影响第78-79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6页
致谢第86-8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7-90页
答辩委员会签名第90-91页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动性球菌S118对玉米赤霉烯酮的脱毒能力与机理研究
下一篇:植物营养对草地早熟禾耐热性状的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