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认知灵活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1.1 认知灵活性 | 第11-17页 |
| 1.1.1 认知灵活性的定义 | 第11-12页 |
| 1.1.2 认知灵活性的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1.1.3 关于认知灵活性的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 1.2 学校适应 | 第17-19页 |
| 1.2.1 适应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1.2.2 学校适应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1.2.3 影响学校适应的因素 | 第19页 |
| 1.3 认知灵活性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 第2章 问题提出 | 第22-24页 |
| 2.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2.2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 第3章 认知灵活性问卷的修订及其特征研究 | 第24-38页 |
| 3.1 认知灵活性问卷的翻译 | 第24页 |
| 3.2 认知灵活性问卷的初测 | 第24-26页 |
| 3.2.1 研究工具 | 第24页 |
| 3.2.2 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 3.2.3 数据管理与分析 | 第25-26页 |
| 3.3 认知灵活性问卷的第二次修订 | 第26-31页 |
| 3.3.1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 3.3.2 研究工具 | 第26页 |
| 3.3.3 数据管理与分析 | 第26-31页 |
| 3.3.4 小结 | 第31页 |
| 3.4 大学生认知灵活性的特征调查 | 第31-37页 |
| 3.4.1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 3.4.2 研究结果 | 第32-35页 |
| 3.4.3 分析与讨论 | 第35-37页 |
| 3.5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认知灵活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 第38-48页 |
| 4.1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 4.2 研究假设 | 第38页 |
| 4.3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 4.3.1 研究对象 | 第38页 |
| 4.3.2 研究工具 | 第38页 |
| 4.3.3 数据管理与分析 | 第38-39页 |
| 4.4 研究结果 | 第39-42页 |
| 4.4.1 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现状 | 第39页 |
| 4.4.2 认知灵活性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关系 | 第39-40页 |
| 4.4.3 认知灵活性与学校适应的回归分析 | 第40-42页 |
| 4.5 结果分析 | 第42-46页 |
| 4.5.1 大学生的适应现状分析 | 第42-43页 |
| 4.5.2 认知灵活性与学校适应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43-46页 |
| 4.6 研究意义 | 第46页 |
| 4.7 研究不足 | 第46-48页 |
| 第5章 总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附录 | 第52-56页 |
| 附录1 修订后的认知灵活性问卷中文版(样题) | 第52-53页 |
| 附录2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样题) | 第53-54页 |
| 附录3 认知灵活性预测问卷的项目分析 | 第54-55页 |
| 附录4 认知灵活性正式问卷的项目分析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