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明清传奇研究的文化细读模式
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目录 | 第11-13页 |
绪论 | 第13-27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3-21页 |
二、选题研究状况 | 第21-24页 |
三、研究方法及旨趣 | 第24-25页 |
四、相关概念厘清 | 第25-27页 |
第一章 文化细读的研究主题与范式 | 第27-53页 |
第一节 重要研究成果概述 | 第27-35页 |
第二节 研究旨趣探幽 | 第35-45页 |
一、性别视角 | 第35-39页 |
二、身份意识 | 第39-45页 |
第三节 研究范式批评 | 第45-53页 |
一、文本细读模式:从狭隘细读到整体细读 | 第46-47页 |
二、北美学界明清传奇的研究模式:“文化细读” | 第47-49页 |
三、“文化细读”范式解析 | 第49-53页 |
第二章 文化细读与魂旦研究 | 第53-82页 |
第一节 晚明清初魂旦戏创作高潮 | 第53-59页 |
一、出版业的繁荣与鬼魂戏创作 | 第54页 |
二、《牡丹亭》的成功与魂旦戏创作 | 第54-56页 |
三、主情思潮与魂旦戏创作 | 第56-57页 |
四、亡灵忆往的叙事模式与魂旦戏创作 | 第57-59页 |
第二节 魂旦戏研究概览 | 第59-64页 |
一、国内研究简评 | 第59-61页 |
二、北美研究简评 | 第61-64页 |
第三节 蔡九迪《魂旦》研究批评 | 第64-82页 |
一、兼顾文学性与演剧性的双重视角 | 第64-69页 |
二、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细读范式 | 第69-82页 |
第三章 文化细读与双性混同研究 | 第82-106页 |
第一节 “双性混同”的理论溯源 | 第83-87页 |
一、双性混同与阴阳哲学 | 第83-85页 |
二、双性混同与荣格分析心理学 | 第85-87页 |
第二节 周祖炎“双性混同”研究批评 | 第87-106页 |
一、《牡丹亭》的“双性混同”解读 | 第87-94页 |
二、《桃花扇》的“双性混同”解读 | 第94-106页 |
第四章 文化细读与互文性研究 | 第106-130页 |
第一节 互文理论的概念与溯源 | 第106-111页 |
一、互文性的提出与主流化 | 第106-108页 |
二、解构主义的互文性理论阐释 | 第108-110页 |
三、后结构主义的互文性理论阐释 | 第110-111页 |
第二节 互文理论与明清传奇文学研究 | 第111-118页 |
一、传奇作家:创造性阐释主体及其阐释策略 | 第112-115页 |
二、传奇读者:传奇作家的意向读者及其文学能力 | 第115-117页 |
三、传奇互文阐释:有限自由度 | 第117-118页 |
第三节 沈静互文性研究批评 | 第118-130页 |
一、从《紫钗记》看明清传奇与唐传奇的互文关系 | 第119-121页 |
二、从《桃花扇》看“戏中戏”结构的互文性 | 第121-128页 |
三、基于文化细读模式的互文研究 | 第128-130页 |
余论 | 第130-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50页 |
附录 | 第150-153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53-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