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4-20页 |
1.1 黑碳的性质及来源 | 第14-15页 |
1.2 全球黑碳的排放概况 | 第15-16页 |
1.3 黑碳的危害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0-34页 |
2.1 国内外黑碳污染特征研究 | 第20-21页 |
2.2 黑碳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2.2.1 热氧化法 | 第22页 |
2.2.2 光热法 | 第22-23页 |
2.2.3 光学法 | 第23页 |
2.3 大气污染物暴露特征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2.3.1 室外定点监测 | 第24页 |
2.3.2 室内定点监测 | 第24-25页 |
2.3.3 个体采样 | 第25-27页 |
2.4 黑碳污染与哮喘 | 第27-28页 |
2.5 哮喘的发病机理及检测方法 | 第28-32页 |
2.5.1 哮喘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 第28-29页 |
2.5.2 肺功能指标和炎症指标 | 第29-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34-42页 |
3.1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3.2 符号说明 | 第35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35-39页 |
3.3.1 纽约地区采样方案及采样点分布 | 第35-37页 |
3.3.2 上海地区采样方案 | 第37-39页 |
3.4 质量保障措施 | 第39-41页 |
3.4.1 黑碳样品采集及分析质量控制 | 第39-40页 |
3.4.2 呼吸道指标测定质量控制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MICROAETH个体采样系统有效性评估及优化 | 第42-56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MICROAETH的工作原理 | 第42-43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43-47页 |
4.3.1 准确性和重现性对比实验 | 第44-45页 |
4.3.2 湿度的影响测试及优化 | 第45-47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4.4.1 重现性和准确性测试 | 第47-49页 |
4.4.2 湿度对黑碳读数的干扰 | 第49-52页 |
4.4.3 振动对黑碳读数的干扰 | 第52-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异常数据自动诊断和处理方法的建立 | 第56-65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56页 |
5.2.1 HEPA采样实验 | 第56页 |
5.2.2 振动实验 | 第56页 |
5.2.3 异常数据处理方法的评价 | 第5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3页 |
5.3.1 数据诊断方法的建立 | 第56-62页 |
5.3.2 数据处理方法评价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6章 纽约地区个体黑碳暴露与室内外黑碳浓度的关系 | 第65-78页 |
6.1 引言 | 第65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65-67页 |
6.2.1 采样方案 | 第65-67页 |
6.2.2 季节划分与均值时间节点说明 | 第67页 |
6.2.3 统计分析 | 第67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6页 |
6.3.1 室内、外黑碳浓度以及个体黑碳浓度分布特征 | 第67-72页 |
6.3.2 室内外黑碳浓度对个体黑碳暴露的表征度比较 | 第72-7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7章 上海地区固定点与某地铁站黑碳暴露特征初探 | 第78-95页 |
7.1 引言 | 第78页 |
7.2 研究方法 | 第78-81页 |
7.2.1 室外元素碳(EC)定点监测 | 第78-80页 |
7.2.2 家庭室内固定点采样与个体黑碳采样 | 第80页 |
7.2.3 地铁黑碳个体暴露监测 | 第80-81页 |
7.2.4 气象参数 | 第81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81-94页 |
7.3.1 定点观测OC、EC以及PM2.5的污染特征 | 第81-86页 |
7.3.2 上海地区个体黑碳暴露与黑碳来源初探 | 第86-89页 |
7.3.3 上海地铁站黑碳污染特征初探 | 第89-9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8章 纽约个体黑碳暴露与儿童呼吸道急性效应指标关系 | 第95-114页 |
8.1 引言 | 第95页 |
8.2 实验方法 | 第95-98页 |
8.2.1 研究人群的人口统计 | 第95-96页 |
8.2.2 肺功能测试 | 第96页 |
8.2.3 呼出气NO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 第96-97页 |
8.2.4 统计方法 | 第97-98页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98-112页 |
8.3.1 肺功能和炎症反应指标比较 | 第98-102页 |
8.3.2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 第102-104页 |
8.3.3 模型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2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4-118页 |
9.1 结论 | 第114-115页 |
9.2 不确定分析 | 第115-116页 |
9.2.1 纽约地区和上海地区黑碳污染特征研究 | 第115页 |
9.2.2 黑碳暴露与儿童呼吸道指标关系研究 | 第115-116页 |
9.3 创新与特色 | 第116页 |
9.4 不足与建议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附录 | 第133-13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135-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