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公路水毁调查分析及预防性养护措施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3-16页 |
1.1.1 我国公路水毁概况 | 第13页 |
1.1.2 秦巴山区公路水毁特点 | 第13-15页 |
1.1.3 公路水毁的预防性养护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3.3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公路水毁类型划分 | 第24-40页 |
2.1 概述 | 第24-32页 |
2.1.1 公路水毁的概念 | 第24-25页 |
2.1.2 公路水毁产生的条件 | 第25页 |
2.1.3 公路水毁的产生机理与发生规律 | 第25-28页 |
2.1.4 公路水毁灾害系统介绍 | 第28-32页 |
2.2 公路水毁的类型 | 第32-36页 |
2.3 本文采用的分类方法 | 第36-38页 |
2.3.1 分类思想与原则 | 第36页 |
2.3.2 秦巴山区公路水毁类型分类 | 第36-38页 |
2.4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秦巴山区公路水毁原因及成灾机理 | 第40-59页 |
3.1 自然环境 | 第40页 |
3.1.1 地理特征 | 第40页 |
3.1.2 气候特征 | 第40页 |
3.2 公路网现状 | 第40-41页 |
3.3 公路典型路段公路水毁现场调查分析 | 第41-59页 |
3.3.1 公路典型路段公路水毁现状 | 第42-54页 |
3.3.2 山区公路主要水毁类型分析 | 第54-55页 |
3.3.3 公路主要水毁特征 | 第55-56页 |
3.3.4 公路主要水毁原因分析 | 第56-59页 |
第四章 秦巴山区公路水毁预防性养护指导系统 | 第59-96页 |
4.1 建立水毁预防性养护指导系统的意义 | 第59-60页 |
4.2 抗水毁预防性养护指导系统的构成 | 第60-61页 |
4.3 模糊综合评价的构成及内容 | 第61-83页 |
4.3.1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 | 第61-64页 |
4.3.2 水毁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64-66页 |
4.3.3 水毁风险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66-75页 |
4.3.4 水毁风险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75-80页 |
4.3.5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80-83页 |
4.4 水毁灾害预测 | 第83-96页 |
4.4.1 水毁预防性养护灾害预测流程 | 第83-84页 |
4.4.2 灾害预测的工程应用 | 第84-95页 |
4.4.3 小结 | 第95-96页 |
第五章 秦巴山区公路水毁预防性养护措施 | 第96-113页 |
5.1 山区公路预防性养护 | 第96-97页 |
5.2 预防性养护指导方案的建立 | 第97-100页 |
5.3 公路水毁常规养护措施 | 第100-104页 |
5.4 预防性养护 | 第104-112页 |
5.4.1 常规预防性养护 | 第104-105页 |
5.4.2 专项预防性养护 | 第105-111页 |
5.4.3 综合预防性养护 | 第111-112页 |
5.5 小结 | 第112-113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113-115页 |
1.结论 | 第113-114页 |
2.建议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