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导论 | 第15-28页 |
一、选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5-19页 |
(一) 选题的缘起 | 第15-1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25页 |
(一) 国内对本论题的研究状况 | 第19-24页 |
(二) 国外对本论题的研究状况 | 第24-25页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5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5-28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二) 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一章 黄帝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 | 第28-46页 |
一、文化的概念 | 第28-33页 |
(一) 文化的内涵 | 第29-30页 |
(二) 文化的结构 | 第30页 |
(三) 文化的作用 | 第30-33页 |
二、黄帝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33-37页 |
(一) 氏族部落已经成熟 | 第34-35页 |
(二) 原始农业相当发达 | 第35页 |
(三) 社会分工开始出现 | 第35-36页 |
(四) 各种发明层出不穷 | 第36-37页 |
三、黄帝文化的主要特征 | 第37-41页 |
(一) 人类活动的自觉性 | 第37-38页 |
(二) 经济生活的创造性 | 第38-39页 |
(三) 政治制度的开创性 | 第39页 |
(四) 宗教道德的包容性 | 第39-41页 |
四、黄帝文化的历史发展 | 第41-46页 |
(一) 五千年前文明初创 | 第41-42页 |
(二) 历经三代日渐成熟 | 第42-43页 |
(三) 春秋以降集之大成 | 第43-44页 |
(四) 传承至今不断光大 | 第44-46页 |
第二章 黄帝文化的内容、精髓及其历史地位 | 第46-63页 |
一、黄帝文化的主要内容 | 第46-55页 |
(一) 重视发展经济 | 第46-47页 |
(二) 注重科技发明 | 第47-48页 |
(三) 坚持以民为本 | 第48-49页 |
(四) 构筑道德伦理 | 第49-50页 |
(五) 建立政治秩序 | 第50-51页 |
(六) 传承思想宗教 | 第51-52页 |
(七) 发展文化艺术 | 第52-54页 |
(八) 追求和谐大同 | 第54-55页 |
二、黄帝文化的精髓 | 第55-60页 |
(一) 开放包容,共建人类和谐大同 | 第55-56页 |
(二) 进取创新,永葆中华发展活力 | 第56-57页 |
(三) 自强不息,在磨难中砥砺崛起 | 第57-59页 |
(四) 守信践诺,彰显民族文化风范 | 第59-60页 |
三、黄帝文化的历史地位 | 第60-63页 |
(一) 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 | 第60-61页 |
(二) 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 | 第61页 |
(三) 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 | 第61-63页 |
第三章 黄帝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 第63-72页 |
一、“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特征 | 第63-65页 |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 第63-65页 |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65页 |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第65-67页 |
(一)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 第65-66页 |
(二) 建设和谐社会是实现社会发展核心目标的重要路径 | 第66页 |
(三) 建设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 第66-67页 |
(四) 建设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愿望的集中表达 | 第67页 |
三、黄帝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 | 第67-72页 |
(一) 以人为本,为科学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 第68页 |
(二) 厚德包容,为治国理政提供政治镜鉴 | 第68-69页 |
(三) 文化源典,为文化建设提供源头活水 | 第69-70页 |
(四) 天人合一,为生态文明提供伦理典范 | 第70-71页 |
(五) 和谐大同,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 第71-72页 |
第四章 黄帝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民生主题 | 第72-81页 |
一、民生的概念 | 第72-74页 |
(一) 民生概念的提出 | 第72-73页 |
(二) 民生概念的历史延续 | 第73-74页 |
二、民生的主要内容 | 第74-75页 |
(一) 基本生计 | 第75页 |
(二) 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 | 第75页 |
(三) 社会福利 | 第75页 |
三、当前我国社会的民生问题 | 第75-77页 |
(一) 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 第75-76页 |
(二) 收入分配不够平衡 | 第76页 |
(三) 社会保障不够健全 | 第76页 |
(四) 文化生活不够丰富 | 第76-77页 |
(五) 公平正义尚需维护 | 第77页 |
四、弘扬黄帝文化对解决民生问题的价值 | 第77-81页 |
(一) 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综合实力提供历史依据 | 第77-78页 |
(二) 为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提供思想指导 | 第78-79页 |
(三) 为改善民生和以人为本提供经验借鉴 | 第79页 |
(四) 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优化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提供可用资源 | 第79-80页 |
(五) 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智力支持 | 第80-81页 |
第五章 黄帝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执政党建设 | 第81-91页 |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挑战 | 第81-84页 |
(一)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发展 | 第81-82页 |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面临的挑战 | 第82-84页 |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意义 | 第84-85页 |
(一) 加强执政党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 第84页 |
(二) 加强执政党建设,是应对严峻挑战的现实需要 | 第84页 |
(三) 加强执政党建设,是完成历史任务的时代要求 | 第84-85页 |
(四) 加强执政党建设,是其他国家执政党经验教训的必然结论 | 第85页 |
三、黄帝文化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资源 | 第85-88页 |
(一) “民本思想”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第85-86页 |
(二) “和合思想”与和谐社会 | 第86-87页 |
(三) “天下大同”与共产主义理想 | 第87页 |
(四) 理想人格与党性修养 | 第87-88页 |
四、黄帝文化对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启示 | 第88-91页 |
(一) 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 第88-89页 |
(二)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执政方略 | 第89页 |
(三) 增强科学决策、和谐发展的执政本领 | 第89页 |
(四) 弘扬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执政作风 | 第89-91页 |
第六章 黄帝文化与和谐社会的个人品德建设 | 第91-99页 |
一、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 第91-92页 |
(一) 个人品德建设是社会公德建设的基础 | 第91页 |
(二) 个人品德建设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 | 第91-92页 |
(三) 个人品德修养是树立家庭美德的基石 | 第92页 |
二、个人品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92-94页 |
(一) 协调性品德建设 | 第93页 |
(二) 进取性品德建设 | 第93-94页 |
三、个人品德建设的新形势 | 第94-96页 |
(一) 个人品德建设取得的成就 | 第94-95页 |
(二) 个人品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95页 |
(三) 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 第95-96页 |
(四) 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 第96页 |
四、黄帝文化对个人品德建设的价值 | 第96-99页 |
(一) 黄帝文化中含有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 第96-97页 |
(二) 学习黄帝文化的过程就是个人品德建设的过程 | 第97-98页 |
(三) 传承黄帝文化的过程就是个人品德建设的过程 | 第98-99页 |
第七章 黄帝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 第99-106页 |
一、民族精神的主体内容及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 第99-102页 |
(一) 民族精神的主体内容 | 第99-100页 |
(二) 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 第100-102页 |
二、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 第102-103页 |
(一) 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根基 | 第102页 |
(二) 黄帝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基础 | 第102-103页 |
(三) 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 | 第103页 |
三、弘扬光大黄帝文化的基本策略 | 第103-106页 |
(一) 坚持以黄帝文化为根基,保持文化的民族性 | 第104页 |
(二) 以实现黄帝文化复兴为重任,体现文化的时代性 | 第104-105页 |
(三) 推进黄帝文化的创新,增强文化的发展活力 | 第105-106页 |
结语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