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 | 第12-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8页 |
·本文研究主要目的和内容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汶川地震区典型工点面波探测 | 第21-64页 |
·引言 | 第21-22页 |
·瑞利面波法勘探 | 第22-34页 |
·引言 | 第22-23页 |
·瞬态瑞利面波法的勘探原理 | 第23-27页 |
·面波仪 | 第25页 |
·检波器及其安置条件 | 第25-26页 |
·瑞利波的激发 | 第26-27页 |
·瑞利波法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 第27-33页 |
·瑞利波法与其他地震波法相比还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 第33-34页 |
·面波在地震灾后的滑坡和道路调查中的应用 | 第34-64页 |
·引言 | 第34页 |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 033-95》压实标准 | 第34-37页 |
·面波测试方案 | 第37-54页 |
·Site1&Site2&Site4:国道K1021+800-K1022+500段古滑坡体的调查 | 第38-44页 |
·Site3:蒙子沟滑坡调查 | 第44-50页 |
·Site5:213国道1022+690~K1022+840段 | 第50-52页 |
·Site6:友谊关隧道高路堤段(K1029+415~K1029+550) | 第52-54页 |
·六个工点测试结果分析 | 第54-60页 |
·测试成果小结 | 第60-63页 |
·人工填筑路堤面波测试分析结论 | 第60-62页 |
·自然边坡面波测试分析结论 | 第62-63页 |
·总结 | 第63-64页 |
第三章 层状土地震动力放大系数的探讨 | 第64-79页 |
·边坡振动台试验边坡破坏机理的垂直入射的S波物理模型 | 第64-67页 |
·路堤地震动力放大系数β与地震强度关系的探讨 | 第67-70页 |
·层状场地的一维模型 | 第67-68页 |
·输入地震动特性和场地地震效应 | 第68-70页 |
·边坡振动台模型试验设计和试验结果 | 第70-72页 |
·振动台模型试验设计 | 第70页 |
·相似关系设计 | 第70-71页 |
·土体边界条件的考虑 | 第71-72页 |
·模型设计与测点布置 | 第72页 |
·试验加载制度 | 第72页 |
·模型边坡的动力特性 | 第72-75页 |
·模型边坡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 | 第73-74页 |
·模型边坡动力特性的影响因素 | 第74-75页 |
·地震动幅值 | 第75页 |
·模型边坡的动力响应 | 第75-77页 |
·模型边坡的加速度响应规律 | 第76-77页 |
·试验结果 | 第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第四章 地震作用下的Newmark位移估计公式的研究 | 第79-99页 |
·国内外研究地震作用下边坡累积位移公式成果 | 第79-87页 |
·预测方法的基础 | 第79-80页 |
·Newmark累积位移法基本理论 | 第80-82页 |
·临界加速度比例 | 第82-84页 |
·以峰值加速度系数与峰值速度当参数的方程公式 | 第83页 |
·以峰值加速度系数与显著周期当参数 | 第83-84页 |
·累积位移量经验公式 | 第84-87页 |
·Ambraseys&Menu(1988)经验公式 | 第84-86页 |
·地震设计折减系数 | 第86-87页 |
·公式的选用 | 第87-88页 |
·工点的计算 | 第88-99页 |
·Sitel:国道K1021+800-K1022+500段古滑坡体 | 第88-90页 |
·工点2:蒙子沟边坡 | 第90-92页 |
·工点3:水田村滑坡 | 第92-94页 |
·工点4:紫平铺水库端第一个滑坡工点K1033+740 | 第94-9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进一步展望 | 第99-101页 |
·土体扰动的结论 | 第99页 |
·地震放大效应的结论 | 第99-100页 |
·地震位移的结论 | 第100页 |
·欲待解决的问题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