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0.导论 | 第13-18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主要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数据来源 | 第17-18页 |
1.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18-36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8-25页 |
·古典政治经济学对人力资本的认识 | 第18-19页 |
·人力资本思想的发展:新古典经济学 | 第19-20页 |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22页 |
·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22-23页 |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评价 | 第23-24页 |
·国内人力资本的相关研究 | 第24-25页 |
·就业理论 | 第25-29页 |
·西方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 第25-28页 |
·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 | 第28-29页 |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 第29-33页 |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 第29-30页 |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 第30-31页 |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 第31-32页 |
·国内关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差距问题的理论研究 | 第32-33页 |
·教育经济理论 | 第33-36页 |
·国外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 第34-35页 |
·国内学者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 | 第35-36页 |
2.我国城乡教育体制演变、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36-47页 |
·城乡教育制度变迁过程 | 第36-39页 |
·第一阶段 | 第36-37页 |
·第二阶段 | 第37页 |
·第三阶段 | 第37-38页 |
·第四阶段 | 第38页 |
·积极成效 | 第38-39页 |
·当前城乡教育的发展状况 | 第39-42页 |
·城乡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差异 | 第39-40页 |
·城乡教育投入的差异 | 第40-41页 |
·城乡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差异 | 第41-42页 |
·目前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42-47页 |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扩大了城乡教育差距 | 第42-43页 |
·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总量偏少而且比例不合理 | 第43-44页 |
·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和财政能力不相称 | 第44-45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加速转移与农业劳动力的非农产业就业培训缺位的矛盾 | 第45-47页 |
3.城乡教育均等化与农民非农产业就业相关性的理论解释及机制分析 | 第47-60页 |
·教育均等化与农民非农产业就业相互关系的理论解释 | 第47-53页 |
·相关的概念解释 | 第47-48页 |
·微观分析 | 第48-51页 |
·宏观分析 | 第51-53页 |
·教育均等化对农民非农产业就业的实证检验及其结论 | 第53-55页 |
·模型构建 | 第53-54页 |
·数据说明 | 第54页 |
·回归分析 | 第54-55页 |
·教育均等化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机制 | 第55-57页 |
·个人投资教育的缺陷性 | 第56页 |
·教育均等化的必然性 | 第56-57页 |
·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产业就业的作用机制 | 第57-60页 |
·决策能力 | 第58页 |
·信息能力 | 第58页 |
·收益能力 | 第58-60页 |
4.从教育均等化角度促进农民非农产业就业的政策建议 | 第60-67页 |
·重构我国基础教育体制,统筹城乡发展 | 第60-64页 |
·统筹城乡发展 | 第60-61页 |
·建立和完善各级农村教育体系,调整优化农村教育结构 | 第61-63页 |
·规范政府投入行为 | 第63-64页 |
·调整产业结构,适应我国的人力资本结构 | 第64-67页 |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人力资本型就业增长 | 第64页 |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 第64-65页 |
·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就近就业 | 第65-67页 |
结束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