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文献查阅法 | 第15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5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5页 |
·实地考察法 | 第15页 |
·定性和定量分析法 | 第15-17页 |
2. 旅游发展战略概述 | 第17-29页 |
·旅游发展战略的涵义 | 第17-18页 |
·战略的概念 | 第17-18页 |
·旅游发展战略 | 第18页 |
·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依据 | 第18-19页 |
·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 第19-20页 |
·国内外旅游发展战略相关研究进展 | 第20页 |
·发展战略分析的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SWOT分析法 | 第21-22页 |
·PEST分析 | 第22-23页 |
·波特的五力分析 | 第23-24页 |
·峨眉山旅游发展战略和武当山旅游发展模式的借鉴作用 | 第24-29页 |
·选择参考对象的原因 | 第24-25页 |
·峨眉山旅游发展战略 | 第25-26页 |
·武当山旅游发展模式 | 第26-29页 |
3. 青城山旅游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 第29-51页 |
·青城山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现状 | 第29-37页 |
·自然资源 | 第29-31页 |
·人文资源 | 第31-36页 |
·旅游发展现状 | 第36-37页 |
·青城山旅游发展的优势 | 第37-41页 |
·幽甲天下的风光意境 | 第37-38页 |
·生态环境质量佳 | 第38页 |
·道教发祥地文化底蕴厚重 | 第38-39页 |
·交通便利区位好 | 第39-41页 |
·青城山旅游发展的劣势 | 第41-42页 |
·旅游季节性限制 | 第41页 |
·旅游开发深度不够 | 第41-42页 |
·旅游管理和营销有待完善 | 第42页 |
·青城山旅游发展的机遇 | 第42-45页 |
·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对旅游业高度重视及其蓬勃发展 | 第42-43页 |
·休闲旅游经济升温,养生市场潜力巨大 | 第43-44页 |
·"5.12"地震后关注度提高 | 第44页 |
·四川旅游联合营销 | 第44-45页 |
·青城山旅游发展的挑战 | 第45-48页 |
·旅游需求多样化 | 第45-46页 |
·同类景区竞争 | 第46-47页 |
·地震的影响 | 第47-48页 |
·分析和结论 | 第48-51页 |
4. 青城山旅游发展战略制定 | 第51-60页 |
·战略制定的指导思想 | 第51-52页 |
·战略目标 | 第52-53页 |
·战略定位 | 第53-54页 |
·性质定位 | 第53-54页 |
·形象定位 | 第54页 |
·功能定位 | 第54页 |
·战略选择 | 第54-60页 |
·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56页 |
·政府主导战略 | 第56-57页 |
·差异化战略 | 第57页 |
·区域联合战略 | 第57-58页 |
·品牌战略 | 第58-60页 |
5. 青城山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 | 第60-77页 |
·市场细分与细分市场特征 | 第60-65页 |
·市场细分的原则 | 第61页 |
·细分变量的选择 | 第61页 |
·按地理位置划分的各细分市场 | 第61-62页 |
·按游客身份划分的各细分市场 | 第62-63页 |
·按旅游目的划分的各细分市场 | 第63-65页 |
·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 | 第65-66页 |
·营销组合策略 | 第66-77页 |
·产品策略 | 第66-72页 |
·价格策略 | 第72-73页 |
·营销渠道 | 第73-74页 |
·促销策略 | 第74-77页 |
6. 实施发展战略的保障体系 | 第77-81页 |
·健全旅游管理体制,保证旅游业健康发展 | 第77-78页 |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业的水平 | 第78页 |
·发挥旅游营销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知名度 | 第78-79页 |
·加快完善投融资体系,加大旅游业开放力度 | 第79页 |
·加快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 | 第79-80页 |
·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80-81页 |
结语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附录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