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21-22页 |
2.群体性事件和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行为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 第22-35页 |
·群体性事件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行为界定 | 第23-28页 |
·地方政府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行为概念 | 第25-26页 |
·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行为范围 | 第26-28页 |
·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行为理论概述 | 第28-31页 |
·责任政府理论 | 第28-29页 |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9-30页 |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 第30-31页 |
·加强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意义 | 第31-34页 |
·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共利益 | 第32页 |
·有利于提升政府形象,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 第32-33页 |
·有利于减少社会治理成本,增强社会凝聚力 | 第33页 |
·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群体性事件和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行为的现状 | 第35-46页 |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 第35-41页 |
·数量急剧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 第35-36页 |
·利益问题日益突出,其实质是人民内部矛盾 | 第36-37页 |
·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多元化 | 第37-38页 |
·诱因复杂,处置难度加大 | 第38-40页 |
·行为方式激烈,破坏性日趋严重 | 第40页 |
·群体行为组织化倾向明显 | 第40-41页 |
·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相关的政策 | 第41-42页 |
·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取得的成就 | 第42-45页 |
·初步设置了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 | 第43页 |
·制定了应急管理工作制度 | 第43-44页 |
·制定了应急处置预案 | 第44-45页 |
·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第46-61页 |
·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行为存在的问题 | 第46-55页 |
·缺乏独立、常设的应急管理机构 | 第47页 |
·领导干部对群体性事件认识不到位 | 第47-48页 |
·应急处置中第一时间应急响应不足 | 第48-49页 |
·应急管理陷入"公安包办"、"公安主导"的误区 | 第49-50页 |
·应急信息共享不足,信息沟通不畅 | 第50-52页 |
·案例分析—贵州瓮安6·28事件 | 第52-55页 |
·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行为失当的原因分析 | 第55-60页 |
·应急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 第55-56页 |
·官员寻租行为增多,腐败问题严重 | 第56页 |
·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严重,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 第56-58页 |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意识淡薄,认识存在误区 | 第58页 |
·政府各部门间应急协调、联动性差 | 第58-59页 |
·黑恶势力、不法分子参与,阻挠政府应急管理进程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改进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行为的对策建议 | 第61-68页 |
·转变工作理念,重视应急管理工作 | 第61-62页 |
·加强预警监测,建立健全地方应急预案 | 第62-63页 |
·整合应急资源,完善应急联动机制 | 第63-65页 |
·加强应急信息公开,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 第65-66页 |
·完善应急法制,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