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屋内部公共空间的类型学研究
| 致谢 | 第4-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图表一览 | 第11-1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7-2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9-22页 |
| 1.2.1 研究对象 | 第19-21页 |
| 1.2.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22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 1.5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 第2章 香港公屋的历史沿革 | 第26-39页 |
| 2.1 公屋的制度发展 | 第26-35页 |
| 2.1.1 公屋机构 | 第26-32页 |
| 2.1.2 公屋政策 | 第32-35页 |
| 2.2 公屋的居住状况 | 第35-38页 |
| 2.2.1 居住单元 | 第35-37页 |
| 2.2.2 居住现状 | 第37-38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3章 香港公屋的建筑类型 | 第39-69页 |
| 3.1 基本类型 | 第39-49页 |
| 3.1.1 主要类型 | 第40-47页 |
| 3.1.2 其他类型 | 第47-49页 |
| 3.2 特殊类型 | 第49-66页 |
| 3.2.1 房委会公屋特殊设计类型 | 第49-57页 |
| 3.2.2 房协公屋设计类型 | 第57-62页 |
| 3.2.3 警察宿舍系列类型 | 第62-66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 第4章 香港公屋内部空间组合的类型研究 | 第69-125页 |
| 4.1 关于类型研究的说明 | 第69-74页 |
| 4.1.1 研究对象的说明 | 第69-71页 |
| 4.1.2 研究方法的说明 | 第71-74页 |
| 4.2 平面组合 | 第74-93页 |
| 4.2.1 线式组合 | 第74-85页 |
| 4.2.2 集中式组合 | 第85-86页 |
| 4.2.3 放射式组合 | 第86-93页 |
| 4.3 竖向组合 | 第93-123页 |
| 4.3.1 单一平面垂直复制 | 第94-107页 |
| 4.3.2 建筑体量水平排列 | 第107-112页 |
| 4.3.3 居住组团垂直堆叠 | 第112-123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 第5章 香港公屋内部公共空间的类型研究 | 第125-164页 |
| 5.1 交通功能空间的类型研究 | 第125-136页 |
| 5.1.1 走廊空间 | 第126-130页 |
| 5.1.2 楼梯空间 | 第130-133页 |
| 5.1.3 电梯空间 | 第133-136页 |
| 5.2 交往功能空间的类型研究 | 第136-151页 |
| 5.2.1 走廊拓展 | 第136-138页 |
| 5.2.2 单元删减 | 第138-141页 |
| 5.2.3 屋顶利用 | 第141-147页 |
| 5.2.4 底层利用 | 第147-151页 |
| 5.3 兼容交通与交往功能空间的类型研究 | 第151-163页 |
| 5.3.1 空中街道 | 第151-157页 |
| 5.3.2 空中大堂 | 第157-16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第164-168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164-165页 |
| 6.2 研究启示 | 第165-1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8-170页 |
| 图片来源 | 第170-176页 |
| 作者简介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