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铁路局点线能力协调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点线能力协调的原则与措施 | 第17-33页 |
2.1 点线能力协调的基本概念 | 第17-21页 |
2.1.1 点与线 | 第17-19页 |
2.1.2 点线协调的含义 | 第19-20页 |
2.1.3 点线协调的描述及概念 | 第20-21页 |
2.2 点线能力协调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26页 |
2.2.1 运输需求 | 第21-23页 |
2.2.2 固定设备 | 第23-24页 |
2.2.3 移动设备 | 第24-25页 |
2.2.4 运输组织 | 第25-26页 |
2.3 点线能力协调的原则与途径 | 第26-28页 |
2.3.1 点线能力协调的原则 | 第26页 |
2.3.2 点线能力协调的途径 | 第26-28页 |
2.4 点线能力协调的措施 | 第28-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昆明铁路局运输能力现状分析 | 第33-58页 |
3.1 运输环境分析 | 第33-38页 |
3.1.1 地区经济环境 | 第33-34页 |
3.1.2 物流设施的完善 | 第34-35页 |
3.1.3 路网环境 | 第35-38页 |
3.2 点线能力现状分析 | 第38-48页 |
3.2.1 点线能力现状 | 第38-39页 |
3.2.2 通过能力情况 | 第39-41页 |
3.2.3 分界口能力情况 | 第41-43页 |
3.2.4 车站技术作业能力情况 | 第43-44页 |
3.2.5 车站货装作业能力情况 | 第44-45页 |
3.2.6 技术装备情况 | 第45-48页 |
3.3 运输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8-55页 |
3.3.1 分界口交接能力不足 | 第48-49页 |
3.3.2 昆明枢纽能力不足 | 第49-52页 |
3.3.3 区段通过能力不匹配 | 第52-53页 |
3.3.4 货运装卸能力不足 | 第53-54页 |
3.3.5 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54-55页 |
3.4 点线能力协调的紧迫性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昆明铁路局点线能力协调的实施方案 | 第58-82页 |
4.1 通道能力的扩充 | 第58-67页 |
4.1.1 加快管内路网的建设与优化 | 第58-61页 |
4.1.2 提高分界口交接能力 | 第61-63页 |
4.1.3 优化区段运输能力 | 第63-65页 |
4.1.4 加强既有区段站的技改扩能 | 第65-67页 |
4.2 昆明枢纽改编能力的提升 | 第67-73页 |
4.2.1 昆明东三级六场改造 | 第67-71页 |
4.2.2 昆明枢纽联络线、疏解线的改建 | 第71-73页 |
4.3 货运装卸能力的改善 | 第73-75页 |
4.3.1 优化货运站点布局 | 第73页 |
4.3.2 货运站的功能再造 | 第73-74页 |
4.3.3 改革专用线作业管理模式 | 第74页 |
4.3.4 改进货运包装和作业方式 | 第74-75页 |
4.4 运输组织的精细化管理 | 第75-80页 |
4.4.1 编制高质量运行图 | 第75-76页 |
4.4.2 提高技术站作业效率 | 第76页 |
4.4.3 加强区域性运输组织 | 第76-77页 |
4.4.4 提高各工种联劳协作水平 | 第77-78页 |
4.4.5 技术设备的更新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录 | 第88-96页 |
附录一 | 第88-89页 |
附录二 | 第89-94页 |
附录三 | 第94-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