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7-11页 |
1.1 谐振腔损耗测量系统研制的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激光谐振腔损耗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 本文的工作和主要内容 | 第1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0-11页 |
2 谐振腔损耗测量系统测控软件需求分析及构架 | 第11-21页 |
2.1 谐振腔损耗测试的机理及系统结构组成 | 第11-14页 |
2.1.1 激光谐振腔多光束干涉机理 | 第11-12页 |
2.1.2 利用多光束干涉测量谐振腔损耗的机理 | 第12-14页 |
2.2 谐振腔损耗测量系统工作流程及结构 | 第14-16页 |
2.2.1 系统结构 | 第14-16页 |
2.2.2 系统工作流程 | 第16页 |
2.3 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 第16-18页 |
2.3.1 按系统工作流程详细分析系统软件的功能需求 | 第16-17页 |
2.3.2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第17-18页 |
2.4 系统软件架构 | 第18-20页 |
2.4.1 系统软件设计平台选择 | 第18页 |
2.4.2 系统软件结构框架 | 第18-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图像法对准功能模块软件设计 | 第21-34页 |
3.1 图像法对准模块的功能组成及设计思路 | 第21页 |
3.1.1 图像法对准模块的功能组成 | 第21页 |
3.1.2. 自动聚焦功能设计思路及设计难点分析 | 第21页 |
3.1.3 光斑位置判别功能设计思路及设计难点分析 | 第21页 |
3.2 自动对焦功能实现 | 第21-28页 |
3.2.1 聚焦评价函数的设计 | 第22-24页 |
3.2.2 结合硬件设置自动聚焦控制软件流程 | 第24-26页 |
3.2.3 自动聚焦控制软件流程优化设计 | 第26-28页 |
3.3 不同类型的光斑位置的精确判别 | 第28-32页 |
3.3.1 两种光斑的特点分析 | 第28-29页 |
3.3.2 单光束激光光斑位置判别功能软件设计 | 第29-31页 |
3.3.3 多光束干涉光斑的位置识别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4 谐振腔损耗测量部分软件设计 | 第34-44页 |
4.1 谐振腔损耗自动测试模块的功能组成和设计思路 | 第34页 |
4.2 触发-采集功能实现 | 第34-35页 |
4.3 周期采集光强信号图显示功能实现 | 第35-36页 |
4.4 损耗计算功能实现 | 第36-43页 |
4.4.1 辨识尖峰脉冲位置及峰值大小 | 第36-38页 |
4.4.2 尖峰脉冲半高宽度的计算 | 第38-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谐振腔损耗测量实验及分析 | 第44-49页 |
5.1 设计的激光谐振腔损耗测量软件界而 | 第44-46页 |
5.1.1 程序运行界面 | 第44-45页 |
5.1.2 函数界面 | 第45-46页 |
5.2 用编写的谐振腔损耗测试系统测控软件进行激光谐振腔损耗测量实验 | 第46-48页 |
5.2.1 实验过程 | 第46-47页 |
5.2.2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47-48页 |
5.3 实验结论 | 第48-49页 |
6 结论 | 第49-50页 |
6.1 总结 | 第49页 |
6.2 展望 | 第49-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