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 问题的缘起 | 第8-10页 |
(二)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概念解析 | 第10-15页 |
(三)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 研究创新与局限之处 | 第17-18页 |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演变历程和理论基础 | 第18-32页 |
(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演变 | 第18-21页 |
(二) 高师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21-28页 |
1、从高师院校教师的角度分析 | 第21-24页 |
(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及其启示 | 第21-23页 |
(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及其启示 | 第23-24页 |
2、从高校学生的角度分析 | 第24-28页 |
(1) 高校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 第24-26页 |
(2) 吴康宁与其“共生互学”观 | 第26-28页 |
(三) 高师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包含的内容 | 第28-32页 |
二、高师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 第32-42页 |
(一) 调查设计与方法 | 第32页 |
(二)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几个方面对问卷的整理和分析 | 第32-42页 |
1、浙师大青年教师目前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第32-36页 |
2、青年教师对于专业发展的评价和期望 | 第36-38页 |
3、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和出发点 | 第38-39页 |
4、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第39-40页 |
5、问卷所涉及到的其他问题 | 第40-42页 |
三、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2-52页 |
(一) 部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薄弱、主观能动性不强 | 第42-43页 |
1、青年教师在思想上存在着误区 | 第42页 |
2、终身学习习惯尚未养成 | 第42-43页 |
(二) 相关制度不完善,并且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 | 第43-45页 |
1、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政策不完善 | 第43-44页 |
2、教师专业发展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 | 第44页 |
3、对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缺少分层培养机制 | 第44-45页 |
(三) 校本培训方式不合理,模式单一,缺乏个性化 | 第45-46页 |
1、培训机制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 第45-46页 |
2、教师培训的方式不合理,模式单一 | 第46页 |
(四) 校本培训课程内容设置陈旧,脱离实际 | 第46-47页 |
1、教师岗前培训的课程设置偏重理论 | 第46-47页 |
2、职后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 | 第47页 |
(五)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经费投入不够,可用经费不足 | 第47-49页 |
1、教育经费总量的匮乏 | 第48页 |
2、没有专门针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经费 | 第48-49页 |
(六) 尚未形成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 | 第49-52页 |
四、解决高师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相关策略 | 第52-62页 |
(一) 教师自身应更新观念,树立自主专业发展意识 | 第52-53页 |
(二) 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来提供保障 | 第53-56页 |
(三) 构建校本培训多样化模式 | 第56-57页 |
(四) 课程设置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 | 第57-58页 |
(五) 加大经费投入,建立经费使用制度 | 第58-60页 |
(六) 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 | 第60-62页 |
五、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浙江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 | 第68-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