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基本概念和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2 马克思、恩格斯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最初的理论视角 | 第14-18页 |
2.1 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思想 | 第14页 |
2.2 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14-15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必然要求 | 第14页 |
2.2.2 无产者实现自身解放的客观要求 | 第14-15页 |
2.3 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现途径 | 第15-18页 |
2.3.1 撰写富有特色的文章 | 第15页 |
2.3.2 创办并发行各种刊物 | 第15页 |
2.3.3 富有成效的理论宣传 | 第15-16页 |
2.3.4 建立或改造国际组织 | 第16页 |
2.3.5 参加和推动革命活动 | 第16-17页 |
2.3.6 普遍联系各国无产者 | 第17-18页 |
3 列宁、斯大林大众化思想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科学借鉴 | 第18-21页 |
3.1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决同各种派别斗争 | 第18页 |
3.2 继承和发展相统一,发展理论教育“灌输法” | 第18-19页 |
3.3 创新理论教育途径,前苏联取得辉煌成就 | 第19-20页 |
3.3.1 苏联发挥进步人士在群众中的引领作用 | 第19页 |
3.3.2 苏联充分重视理论教育通俗化和多样性 | 第19页 |
3.3.3 苏联推动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有机统一 | 第19-20页 |
3.4 苏联后期矛盾多发,大众化出现严重挫折 | 第20-21页 |
3.4.1 苏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化国家干预 | 第20页 |
3.4.2 苏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式日趋庸俗 | 第20页 |
3.4.3 苏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简单泛化 | 第20-21页 |
4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 第21-31页 |
4.1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 | 第21-23页 |
4.1.1 主体群众化 | 第21页 |
4.1.2 内容通俗化 | 第21页 |
4.1.3 形式多样化 | 第21-22页 |
4.1.4 受众普及化 | 第22页 |
4.1.5 队伍专业化 | 第22-23页 |
4.2 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 | 第23-26页 |
4.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导思想的重新确立 | 第23页 |
4.2.2 充分阐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意义 | 第23-24页 |
4.2.3 南方谈话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局面 | 第24-26页 |
4.3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 | 第26-28页 |
4.3.1 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26页 |
4.3.2 武装全党,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要求 | 第26-27页 |
4.3.3 教育人民,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任务 | 第27-28页 |
4.4 新时期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与发展 | 第28-31页 |
4.4.1 经济建设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基础 | 第28页 |
4.4.2 政治建设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 | 第28-29页 |
4.4.3 文化建设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途径 | 第29-30页 |
4.4.4 社会建设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保障 | 第30-31页 |
5 经典作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规律 | 第31-35页 |
5.1 以人为本,增强主体性 | 第31页 |
5.2 通俗易懂,增强感染力 | 第31-32页 |
5.3 联系实际,增强吸引力 | 第32页 |
5.4 深化研究,增强说服力 | 第32-33页 |
5.5 创设载体,增强亲和力 | 第33页 |
5.6 建设队伍,增强创造力 | 第33-35页 |
6 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35-39页 |
6.1 深入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35-36页 |
6.1.1 抓住重点 | 第35页 |
6.1.2 联系实际 | 第35页 |
6.1.3 分类指导 | 第35-36页 |
6.2 加强和创新基层理论武装工作 | 第36-37页 |
6.2.1 创新工作方式 | 第36页 |
6.2.2 增强服务意识 | 第36页 |
6.2.3 回应大众关切 | 第36-37页 |
6.3 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 | 第37-39页 |
6.3.1 推进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实践 | 第37页 |
6.3.2 力求通俗易懂,实现马克思主义与群众实践的紧密结合 | 第37-38页 |
6.3.3 创新方式方法,多渠道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 第38页 |
6.3.4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第38-39页 |
7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2-43页 |
作者简介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