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经济学论文

国际碳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6-4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6-2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6-22页
        1.1.2 研究意义第22-25页
    1.2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5-30页
        1.2.1 研究范围第25-26页
        1.2.2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6-30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30-43页
        1.3.1 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第30-32页
        1.3.2 碳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相关研究第32-43页
    1.4 研究方法第43-44页
    1.5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第44-46页
        1.5.1 主要创新第44-45页
        1.5.2 不足之处第45-46页
第2章 碳金融市场及运行的相关理论第46-70页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46-47页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第46-47页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概念和原则第47页
    2.2 外部性理论第47-55页
        2.2.1 外部性的概念的提出及内涵第48-50页
        2.2.2 碳排放的外部性第50-51页
        2.2.3 碳排放外部性特征第51-53页
        2.2.4 外部性内部化路径第53-55页
    2.3 产权交易的相关理论第55-64页
        2.3.1 交易理论第56-57页
        2.3.2 产权理论第57-59页
        2.3.3 科斯定理第59-64页
    2.4 碳金融市场运行的相关理论第64-68页
        2.4.1 功能金融理论第64-66页
        2.4.2 环境金融理论第66-68页
    2.5 小结第68-70页
第3章 国际碳金融市场及其运行机制的一般分析第70-98页
    3.1 国际碳金融市场结构分类第70-76页
        3.1.1 京都机制下的碳金融市场和非京都机制下的碳金融市场第71-72页
        3.1.2 基于配额的碳金融市场和基于项目的碳金融市场第72-73页
        3.1.3 强制碳金融市场和自愿碳金融市场第73-75页
        3.1.4 国际、国家和区域市场第75-76页
        3.1.5 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第76页
    3.2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第76-88页
        3.2.1 供给者第77页
        3.2.2 最终使用者第77-78页
        3.2.3 投机商第78页
        3.2.4 中介服务机构第78-88页
    3.3 国际碳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类型第88-96页
        3.3.1《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碳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第89-93页
        3.3.2 基于不同市场运行功能的碳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第93-96页
    3.4 小结第96-98页
第4章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产品供需机制第98-140页
    4.1 国际碳金融产品的设计第98-103页
        4.1.1 国际碳金融产品设计的目标第98-99页
        4.1.2 国际碳金融产品设计的基本思路第99-102页
        4.1.3 国际碳金融产品设计需要政府支持第102-103页
    4.2 国际碳金融产品的类型及属性第103-114页
        4.2.1 国际碳金融产品的类型第103-111页
        4.2.2 国际碳金融产品的属性第111-114页
    4.3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产品供给机制第114-126页
        4.3.1 国际碳金融基础产品的供给第114-124页
        4.3.2 国际碳金融衍生品的供给第124-126页
    4.4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产品需求机制第126-131页
        4.4.1 碳金融产品的市场需求第127-129页
        4.4.2 碳金融产品的需求类型第129-130页
        4.4.3 碳金融产品的市场需求量第130-131页
    4.5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产品供需均衡分析第131-137页
        4.5.1 国际碳金融产品供需特点第131-133页
        4.5.2 国际碳金融产品供需均衡的影响因素第133-136页
        4.5.3 国际碳金融产品供需失衡及原因和调整第136-137页
    4.6 小结第137-140页
第5章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第140-172页
    5.1 国际碳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框架及特点第140-147页
        5.1.1 国际碳金融市场价格机制框架第140-145页
        5.1.2 国际碳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特点第145-147页
    5.2 国际碳金融市场价格的形成第147-154页
        5.2.1 国际碳金融市场价格形成的价值基础第147-149页
        5.2.2 一级市场上的国际碳金融产品定价第149-150页
        5.2.3 二级市场上的国际碳金融产品定价第150-154页
    5.3 国际碳金融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第154-160页
        5.3.1 供给因素第154-156页
        5.3.2 需求因素第156-159页
        5.3.3 政策因素第159-160页
    5.4 国际碳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与调节第160-170页
        5.4.1 国际碳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第161-165页
        5.4.2 国际碳金融市场价格的调节第165-170页
    5.5 小结第170-172页
第6章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风险监管机制第172-192页
    6.1 国际碳金融市场风险的分类第172-176页
        6.1.1 减排政策风险第172-173页
        6.1.2 碳金融市场风险第173-174页
        6.1.3 碳金融操作性风险第174-175页
        6.1.4 流动性风险第175页
        6.1.5 道德风险第175-176页
    6.2 国际碳金融市场风险监管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第176-180页
        6.2.1 国际碳金融市场风险监管的基本原则第176-177页
        6.2.2 国际碳金融市场风险监管的目标第177-180页
    6.3 国际碳金融市场风险监管机制的运行第180-190页
        6.3.1 监管法律第180-183页
        6.3.2 监管机构第183-187页
        6.3.3 监管范畴第187-188页
        6.3.4 监管手段第188-190页
    6.4 小结第190-192页
第7章 中国碳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构建第192-222页
    7.1 中国碳金融市场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92-203页
        7.1.1 中国碳金融市场运行现状第192-200页
        7.1.2 中国碳金融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第200-203页
    7.2 中国碳金融市场运行机制构建路径第203-207页
        7.2.1 从自愿减排市场向强制减排市场过渡第203-205页
        7.2.2 重点行业减排走向全社会减排第205-206页
        7.2.3 先建省际区域减排市场后建全国减排市场第206-207页
        7.2.4 减排市场由政府引导转变为市场主导第207页
    7.3 构建中国碳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对策第207-220页
        7.3.1 实现减排强度指标与总量控制目标的融合第208-209页
        7.3.2 通过混合分配和属地化分级管理进行配额的初始分配第209-212页
        7.3.3 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价格机制第212-213页
        7.3.4 构建完善的风险监管机制第213-216页
        7.3.5 打造碳金融市场运行基础第216-220页
    7.4 小结第220-222页
结论第222-226页
参考文献第226-242页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42-243页
致谢第243页

论文共2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典型蓄禽养殖环境中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污染特征与扩散机理研究
下一篇:ZSM-5分子筛孔道和结构多级化的方法及其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