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现代哲学(1919年~)论文

普遍性道路之生成--金岳霖《知识论》研究

论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导论第12-24页
    一、普遍性问题第12-16页
    二、知识与普遍性第16-19页
    三、“接着讲”的普遍性知识第19-24页
第一章 确立知识普遍性的新来源第24-59页
    第一节 对唯主方式的责难第25-35页
        一、知识论的出发方式第25-28页
        二、何谓唯主方式?第28-30页
        三、唯主的出发题材之问题第30-33页
        四、对唯主的出发原则之批评第33-35页
    第二节 所与是客观的呈现第35-46页
        一、知识论的要求第35-37页
        二、非唯主的出发方式第37-40页
        三、正觉的含义第40-43页
        四、客观的内涵第43-46页
    第三节 自然和自然律第46-59页
        一、自然和自然界第46-49页
        二、有“元学意义上的自然”吗?第49-53页
        三、普遍的固然的自然律第53-59页
第二章 如何达到普遍性?第59-98页
    第一节 官能、官觉与认识第60-69页
        一、官能与官觉第60-62页
        二、官觉与认识第62-67页
        三、官觉和认识的社会性——看见X与看见一个洋火盒子第67-69页
    第二节 抽象第69-78页
        一、抽象之所谓第70-72页
        二、抽象与抽象的第72页
        三、抽象:取象抑或去象?第72-75页
        四、为何要抽象?——抽象与反抽象第75-76页
        五、亲知与意念之知第76-78页
    第三节 想象与思议第78-87页
        一、心不是思想的官第78-80页
        二、思想能力第80-82页
        三、思议与想象第82-84页
        四、思议的原料、内容和对象第84-87页
    第四节 思议的结构第87-98页
        一、意念的意义第87-89页
        二、意念图案第89-92页
        三、概念结构第92-94页
        四、意念抑或观念?第94-98页
第三章 明理知事及其可能性第98-134页
    第一节 意念的双重作用第99-110页
        一、摹状和规律第99-104页
        二、意念的取与舍第104-106页
        三、意念的不变与个体的变第106-110页
    第二节 事实第110-120页
        一、事实的含义第111-113页
        二、事实、东西和事体第113-117页
        三、事实与知识第117-120页
    第三节 知识秩序何以成为问题?第120-134页
        一、金岳霖眼中的休谟问题第120-125页
        二、对康德的批评第125-127页
        三、普遍的永真的先验的归纳原则第127-134页
第四章 追寻普遍的真命题第134-162页
    第一节 命题第135-147页
        一、命题与语言第135-139页
        二、命题的种类第139-141页
        三、命题和判断第141-144页
        四、命题与论证第144-147页
    第二节 真假第147-162页
        一、真假学说的要求及其特点第148-151页
        二、新符合说第151-155页
        三、符合之必要标准第155-157页
        四、符合之充分标准第157-162页
结语第162-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72页
致谢第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北平乡太平道文化重构研究
下一篇:1861—1914年俄国证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