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4-4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纳米晶的类型及原理 | 第16-25页 |
1.2.1 核壳结构纳米晶 | 第16-18页 |
1.2.2 合金纳米晶 | 第18-20页 |
1.2.3 过渡金属掺杂纳米晶 | 第20-24页 |
1.2.4 稀土掺杂纳米晶 | 第24-25页 |
1.3 纳米晶的合成方法 | 第25-33页 |
1.3.1 液相合成纳米晶的动力学理论 | 第26-28页 |
1.3.2 “热注射法”合成纳米晶 | 第28-29页 |
1.3.3 微波辅助法合成纳米晶 | 第29-33页 |
1.3.4 “一步无注射法”合成纳米晶 | 第33页 |
1.4 纳米晶的应用 | 第33-39页 |
1.4.1 纳米晶在白色发光二极管上的应用 | 第34-36页 |
1.4.2 纳米晶在生物荧光成像上的应用 | 第36-37页 |
1.4.3 纳米晶在硅基太阳能电池上的应用 | 第37-39页 |
1.5 机遇与挑战 | 第39-40页 |
1.6 论文的选题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40-42页 |
2 实验 | 第42-46页 |
2.1 化学试剂 | 第42-43页 |
2.2 合成仪器与设备 | 第43页 |
2.3 测试与表征 | 第43-46页 |
2.3.1 结构、形貌、组分表征 | 第43-44页 |
2.3.2 光学性能表征 | 第44页 |
2.3.3 应用表征 | 第44-46页 |
3 微波辅助法合成CdSe/CdS/ZnS核壳结构纳米晶及其应用 | 第46-63页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3.2.1 微波辅助法合成CdSe纳米晶 | 第47页 |
3.2.2 微波辅助法合成CdSe/CdS/ZnS核壳结构纳米晶 | 第47-48页 |
3.2.3 CdSe/CdS/ZnS-SiO_2复合薄膜的制备 | 第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61页 |
3.3.1 CdSe纳米晶的性能 | 第48-54页 |
3.3.2 CdSe/CdS/ZnS核壳纳米晶的性能 | 第54-58页 |
3.3.3 CdSe/CdS/ZnS-SiO_2薄膜在硅基太阳能电池上的应用 | 第58-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4 铜离子掺杂硫化镉纳米晶的合成、性能及其应用 | 第63-96页 |
4.2 微波辅助法合成油性CdS纳米晶及其性能 | 第64-70页 |
4.2.1 实验过程 | 第64-66页 |
4.2.2 结果与讨论 | 第66-70页 |
4.3 微波辅助法合成CdS/ZnS:Cu纳米晶、性能及其在白光LED上的应用 | 第70-83页 |
4.3.1 实验过程 | 第70-72页 |
4.3.2 结果与讨论 | 第72-83页 |
4.4 “一步无热注射法”合成水溶性CdS:Cu~+纳米晶、性能及其在生物荧光标记上的应用 | 第83-94页 |
4.4.1 实验过程 | 第83-84页 |
4.4.2 结果与讨论 | 第84-9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5 无镉掺杂Zn-In-S纳米晶的合成、性能及其应用 | 第96-121页 |
5.1 引言 | 第96-97页 |
5.2 实验过程 | 第97-99页 |
5.2.1 无镉Zn-In-S:Ag/ZnS掺杂纳米晶的制备 | 第97-98页 |
5.2.2 无镉Zn-In-S:Mn/ZnS掺杂纳米晶制备 | 第98页 |
5.2.3 掺杂纳米晶的表面配体交换 | 第98页 |
5.2.4 掺杂纳米晶的毒性测试 | 第98-99页 |
5.2.5 KB细胞荧光成像 | 第9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9-120页 |
5.3.1 无镉Zn-In-S:Ag/ZnS掺杂纳米晶的性能及其在生物荧光标记上的应用 | 第99-113页 |
5.3.2 无镉Zn-In-S:Mn/ZnS掺杂纳米晶的性能 | 第113-12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6 稀土离子铕掺杂氧化物纳米晶的合成、性能及其应用 | 第121-138页 |
6.1 引言 | 第121-123页 |
6.2 实验过程 | 第123-124页 |
6.2.1 制备胶体Ga_2O_3:Eu掺杂纳米晶 | 第123页 |
6.2.2 制造基于Ga_2O_3:Eu掺杂纳米晶的白光LED器件 | 第123-124页 |
6.3 Ga_2O_3:Eu纳米晶的形貌与结构 | 第124-129页 |
6.4 Ga_2O_3:Eu纳米晶的光学性能 | 第129-135页 |
6.5 Ga_2O_3:Eu纳米晶应用于白光LED | 第135-13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7 总结 | 第138-143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38-141页 |
7.2 展望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66页 |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6-169页 |
致谢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