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2-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3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 第13-14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5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6-30页 |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2.1.1 国外古村落旅游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2.1.2 国内古村落旅游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2.1.3 古村落旅游研究评述 | 第20页 |
2.1.4 国外居民旅游感知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2.1.5 国内居民旅游感知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2.2 相关概念 | 第23-25页 |
2.2.1 古村落的概念 | 第23-24页 |
2.2.2 古村落旅游 | 第24-25页 |
2.2.3 居民感知 | 第25页 |
2.3 相关理论 | 第25-28页 |
2.3.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25-26页 |
2.3.2 社会交换理论 | 第26-27页 |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7页 |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2.4 感知机制及理论假设 | 第28-30页 |
2.4.1 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机制分析 | 第28-29页 |
2.4.2 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理论假设 | 第29-30页 |
第3章 江村古村落旅游发展分析 | 第30-37页 |
3.1 江村古村落概况 | 第30-32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0页 |
3.1.2 区位条件 | 第30页 |
3.1.3 历史沿革 | 第30页 |
3.1.4 人文地理概况 | 第30-32页 |
3.2 江村古村落旅游发展概况 | 第32-33页 |
3.3 江村古村落旅游客源情况分析 | 第33-34页 |
3.4 江村古村落旅游发展阶段分析 | 第34-37页 |
第4章 基于居民感知的旅游影响分析 | 第37-60页 |
4.1 问卷设计与调查 | 第37-38页 |
4.1.1 江村居民人口统计学基本信息 | 第37页 |
4.1.2 江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 | 第37-38页 |
4.1.3 江村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 | 第38页 |
4.1.4 问卷调查 | 第38页 |
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38-46页 |
4.2.1 数据处理 | 第38-41页 |
4.2.2 江村居民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41-42页 |
4.2.3 江村居民旅游经济影响感知分析 | 第42-43页 |
4.2.4 江村居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分析 | 第43-44页 |
4.2.5 江村居民旅游环境影响感知分析 | 第44-45页 |
4.2.6 江村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分析 | 第45-46页 |
4.3 江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差异分析 | 第46-60页 |
4.3.1 性别与旅游影响感知差异 | 第46-48页 |
4.3.2 年龄与旅游影响感知差异 | 第48-52页 |
4.3.3 文化程度与旅游影响感知差异 | 第52-54页 |
4.3.4 与旅游业的相关程度与旅游影响感知差异 | 第54-56页 |
4.3.5 月收入与旅游影响感知差异 | 第56-58页 |
4.3.6 居住时间与旅游影响感知差异 | 第58-60页 |
第5章 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 第60-64页 |
5.1 存在问题 | 第60-61页 |
5.1.1 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较低,未完全挖掘文化内涵 | 第60页 |
5.1.2 旅游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 第60页 |
5.1.3 居民参与旅游形式单一,居民受益有限 | 第60-61页 |
5.1.4 宣传促销力度弱 | 第61页 |
5.2 对策分析 | 第61-64页 |
5.2.1 政府方面 | 第61页 |
5.2.2 旅游公司方面 | 第61-63页 |
5.2.3 居民方面 | 第63-64页 |
第6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64-6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5-67页 |
6.2.1 研究不足 | 第65-66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附录:古村落居民旅游影响感知调查问卷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