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1 国内外污泥厌氧消化应用现状 | 第10-13页 |
1.1.2 昆明污泥厌氧消化项目的需求 | 第13-14页 |
1.2 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1.2.1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与机理 | 第14-16页 |
1.2.2 污泥浓度对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 | 第16-18页 |
1.2.3 污泥有机质含量对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 | 第18-22页 |
1.2.4 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能效评估 | 第22页 |
1.2.5 现有研究的局限 | 第22-23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2章 高含固污泥的生化产甲烷潜力 | 第25-34页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5-2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6页 |
2.1.3 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7-33页 |
2.2.1 不同浓度污泥的生化产甲烷表现 | 第27-29页 |
2.2.2 不同浓度污泥的粘度表现 | 第29-30页 |
2.2.3 挥发酸浓度对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4 氨氮对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 | 第31-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高含固污泥传质性能 | 第34-43页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4-3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3.1.3 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3.2.1 膜池常数β标定 | 第36-37页 |
3.2.2 污泥液相扩散系数与含固率的关系 | 第37-40页 |
3.2.3 污泥颗粒粒径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强化搅拌下高含固污泥消化特性 | 第43-52页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3-44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4.1.3 分析方法 | 第4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4.2.1 污泥厌氧消化罐性能表现 | 第44-47页 |
4.2.2 动力学模型 | 第47-50页 |
4.2.3 有机质含量对消化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污泥有机质含量对消化性能的影响 | 第52-64页 |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2-54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5.1.3 分析方法 | 第54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4-62页 |
5.2.1 不同有机质含量污泥的消化性能表现 | 第54-57页 |
5.2.2 低有机质污泥厌氧消化性能恶化的内在机制 | 第57-59页 |
5.2.3 低有机质含量污泥厌氧消化动力学模型 | 第59-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6章 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能效分析 | 第64-73页 |
6.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4-65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6.1.2 实验方法 | 第64页 |
6.1.3 分析方法 | 第64-65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65-72页 |
6.2.1 污泥厌氧消化-热干化联合系统物质流及沼气产能 | 第65-66页 |
6.2.2 污泥厌氧消化的能耗 | 第66-69页 |
6.2.3 污泥热干化系统的能耗 | 第69-7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3-75页 |
7.1 结论 | 第73-74页 |
7.2 建议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附录A 专业实践总结摘要 | 第83-8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