埕北凹陷埕东地区东营组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1.2.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国内外湖相重力流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工区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7-18页 |
1.6 创新性认识 | 第18-19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2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9-20页 |
2.2 区域构造及演化特征 | 第20-24页 |
2.2.1 济阳坳陷区域构造背景 | 第20-22页 |
2.2.2 研究区构造演化 | 第22-24页 |
2.3 区域地层及沉积环境特征 | 第24-26页 |
第3章 层序地层格架分析 | 第26-41页 |
3.1 层序划分的原则及方法 | 第26-28页 |
3.2 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 第28-32页 |
3.2.1 地震上层序界面的特征 | 第28-31页 |
3.2.2 测井响应上层序界面的特征 | 第31-32页 |
3.3 层序划分方案以及各级层序界面的特征 | 第32-35页 |
3.3.1 层序划分方案 | 第32-33页 |
3.3.2 各级层序界面特征 | 第33-35页 |
3.4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35-41页 |
3.4.1 单井层序划分 | 第35-37页 |
3.4.2 层序地层单元分布特征 | 第37-41页 |
第4章 沉积相与沉积体系研究 | 第41-85页 |
4.1 沉积相标志 | 第41-60页 |
4.1.1 岩心相标志 | 第41-44页 |
4.1.2 测井相标志 | 第44-47页 |
4.1.3 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的沉积相标志 | 第47-55页 |
4.1.4 C-M图的沉积相指示标志 | 第55-58页 |
4.1.5 地震相标志 | 第58-60页 |
4.2 沉积相类型 | 第60-76页 |
4.2.1 曲流河沉积 | 第61-62页 |
4.2.2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 第62-64页 |
4.2.3 深湖-半深湖及重力流沉积 | 第64-76页 |
4.2.3.1 重力流成因类型 | 第64-67页 |
4.2.3.2 研究区重力流沉积体系 | 第67-76页 |
4.2.3.2.1 深水湖底扇内扇 | 第67-70页 |
4.2.3.2.2 深水湖底扇中扇 | 第70-73页 |
4.2.3.2.3 深水湖底扇外扇 | 第73-76页 |
4.3 研究区沉积作用控制因素分析 | 第76-78页 |
4.4 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78-79页 |
4.5 连井沉积相分析 | 第79-82页 |
4.6 平面沉积相分析 | 第82-83页 |
4.7 沉积模式分析 | 第83-85页 |
第5章 结论与认识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