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各国对外贸易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地方对外贸易论文

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协同发展研究--以福建省港口物流与福建—东盟贸易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引言第8-19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9-15页
        1.2.1 国际物流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第9-11页
        1.2.2 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第11-13页
        1.2.3 协同度模型的应用研究第13页
        1.2.4 文献综合评述第13-15页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页
        1.3.2 理论意义第15页
        1.3.3 实际意义第15-16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第16-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3 研究技术路线第17-18页
    1.5 可能的创新点第18-19页
        1.5.1 研究视角的创新第18页
        1.5.2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创新第18-19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第19-26页
    2.1 相关概念第19-23页
        2.1.1 港口物流相关概念第19-20页
        2.1.2 对外贸易相关概念第20-21页
        2.1.3 协同相关概念第21-22页
        2.1.4 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协同内涵及协同意义第22-23页
    2.2 相关理论第23-26页
        2.2.1 系统论第23页
        2.2.2 协同论第23-24页
        2.2.3 博弈论第24-26页
第三章 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协同机理第26-34页
    3.1 宏观视角的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协同机理第26-28页
        3.1.1 港口物流对对外贸易的作用机理第27页
        3.1.2 对外贸易对港口物流的作用机理第27-28页
    3.2 微观视角的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协同机理第28-34页
        3.2.1 港口物流企业与外贸企业间纵向协同博弈第29-31页
        3.2.2 港口物流企业间横向协同博弈第31-34页
第四章 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协同评价第34-47页
    4.1 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协同评价模型第34-37页
        4.1.1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简介第34-35页
        4.1.2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优缺点第35页
        4.1.3 基于复合系统的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协同度模型第35-37页
    4.2 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协同评价步骤第37-47页
        4.2.1 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序参量指标体系构建第38-43页
        4.2.2 基于CRITIC法的序参量指标权重确定第43-44页
        4.2.3 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有序度及协同度测算第44页
        4.2.4 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协同度评价标准第44-47页
第五章 福建省港口物流与福建-东盟贸易协同评价分析第47-70页
    5.1 福建省港口物流与福建-东盟贸易发展现状第47-52页
        5.1.1 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现状第47-49页
        5.1.2 福建-东盟贸易发展现状第49-52页
    5.2 福建省港口物流与福建-东盟贸易协同效应分析第52-55页
        5.2.1 宏观视角的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协同效应分析第52-54页
        5.2.2 微观视角的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协同博弈效应第54-55页
    5.3 福建省港口物流与福建-东盟贸易协同发展评价第55-70页
        5.3.1 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序参量指标体系确立第55-59页
        5.3.2 基于CRITIC赋权法的序参量指标权重确定第59-62页
        5.3.3 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有序度与协同度测算第62-64页
        5.3.4 港口物流与对外贸易有序度及协同度评价第64-70页
第六章 推动福建省港口物流与福建-东盟贸易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第70-74页
    6.1 构建协同运作体系第70-71页
        6.1.1 建立纵向协同的运作体系第70页
        6.1.2 建立横向协同的运作体系第70-71页
    6.2 构建协同保障体系第71-74页
        6.2.1 建立协同的信任机制第71页
        6.2.2 加强协同的设施建设第71-72页
        6.2.3 构建协同的信息平台第72页
        6.2.4 强化协同的中介服务第72-74页
总结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附录第80-83页
致谢第83-8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主题相关度匹配的网络定向广告投放研究
下一篇:鸡西税务系统服务型税务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