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概述 | 第9-11页 |
1.1.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概念及历史发展 | 第9页 |
1.1.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分类 | 第9-10页 |
1.1.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结构特性 | 第10-11页 |
1.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11-14页 |
1.2.1 传统合成方法 | 第12页 |
1.2.2 微波合成方法 | 第12-13页 |
1.2.3 电化学方法 | 第13页 |
1.2.4 化学合成法 | 第13页 |
1.2.5 超声化学合成法 | 第13-14页 |
1.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应用 | 第14-17页 |
1.3.1 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1.1 光学传感器 | 第14页 |
1.3.1.2 电化学传感器 | 第14-15页 |
1.3.1.3 力学传感器 | 第15页 |
1.3.1.4 其他传感器 | 第15页 |
1.3.2 在吸附方面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3 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16-17页 |
1.3.3.1 无机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16页 |
1.3.3.2 生物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 模拟酶的概述 | 第17-19页 |
1.4.1 金属氧化物 | 第18页 |
1.4.2 金属纳米粒子 | 第18页 |
1.4.3 碳基纳米材料 | 第18页 |
1.4.4 其他材料 | 第18-19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MOF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于血清中尿酸的检测 | 第20-32页 |
2.1 前言 | 第20-2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1-24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2.2.3 MIL-100(Fe)的合成 | 第22页 |
2.2.4 Pt@MIL-100(Fe)的合成 | 第22-23页 |
2.2.5 酶促动力学实验 | 第23页 |
2.2.6 血清样品的制备 | 第23页 |
2.2.7 溶液及血清中尿酸的测定 | 第23-2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4-31页 |
2.3.1 Pt@MIL-100 (Fe)的表征 | 第24-26页 |
2.3.1.1 扫描电镜和EDS的表征 | 第24-25页 |
2.3.1.2 氮气吸附脱附图和FT-IR图 | 第25页 |
2.3.1.3 复合材料形成的机理 | 第25-26页 |
2.3.2 Pt@MIL-100(Fe)模拟酶的性质 | 第26-31页 |
2.3.2.1 Pt@MIL-100(Fe)可行性及材料性能的比较研究 | 第26-27页 |
2.3.2.2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27-28页 |
2.3.2.3 尿酸的线性关系 | 第28页 |
2.3.2.4 酶促动力学参数 | 第28-30页 |
2.3.2.5 实验的选择性和干扰性 | 第30-31页 |
2.3.2.6 实际样的检测 | 第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纳米粒子NH_2-MIL-101的合成及用于血清中次黄嘌呤的检测 | 第32-43页 |
3.1 前言 | 第32-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33-34页 |
3.2.3 材料的合成 | 第34页 |
3.2.3.1 NH_2-MIL-101(Fe)的合成材料的合成 | 第34页 |
3.2.3.2 NH_2-MIL-101(Fe)形貌的改变 | 第34页 |
3.2.4 材料的催化性能的比较 | 第34-35页 |
3.2.5 酶促动力学实验 | 第35页 |
3.2.6 次黄嘌呤的线性曲线 | 第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3.3.1 材料的表征 | 第35-38页 |
3.3.1.1 透射电镜 | 第35-37页 |
3.3.1.2 红外图谱、氮气吸附脱附曲线图 | 第37-38页 |
3.3.2 材料模拟酶性质的研究 | 第38-42页 |
3.3.2.1 可行性及材料性能的比较 | 第38页 |
3.3.2.2 反应条件的探索 | 第38-39页 |
3.3.2.3 NH_2-MIL-101(Fe)酶促活性的测定 | 第39-41页 |
3.3.2.4 次黄嘌呤的线性曲线 | 第41页 |
3.3.2.5 选择性和干扰性 | 第41-42页 |
3.3.2.6 实际样的检测 | 第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不同形貌MOFs材料的制备及用于血清中葡萄糖的检测 | 第43-55页 |
4.1 前言 | 第43-4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4-47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44-45页 |
4.2.3 不同形貌铜MOFs的合成 | 第45-46页 |
4.2.3.1 Cu-BDC纳米片的合成 | 第45-46页 |
4.2.3.2 Cu-BDC四面体的合成 | 第46页 |
4.2.3.3 HKUST-1的合成 | 第46页 |
4.2.4 不同形貌的材料催化活性 | 第46页 |
4.2.5 酶促动力学实验 | 第46-47页 |
4.2.6 葡萄糖的测定 | 第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4.3.1 材料的表征 | 第47-49页 |
4.3.1.1 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图的表征 | 第47-48页 |
4.3.1.2 X射线衍射图 | 第48-49页 |
4.3.2 材料模拟酶性质的研究 | 第49-54页 |
4.3.2.1 材料性能的比较 | 第49页 |
4.3.2.2 最优反应条件的探索 | 第49-51页 |
4.3.2.3 材料的催化性能 | 第51-52页 |
4.3.2.4 葡萄糖的线性 | 第52-53页 |
4.3.2.5 选择性和干扰性 | 第53页 |
4.3.2.6 实际样的检测 | 第53-54页 |
4.4 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和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
1. 个人简历 | 第70页 |
2.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