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碳基量子点定义 | 第9页 |
1.2 碳基量子点的合成方法 | 第9-15页 |
1.2.1 自上而下合成法 | 第9-13页 |
1.2.1.1 化学氧化法 | 第9-11页 |
1.2.1.2 水热与溶剂热法 | 第11-12页 |
1.2.1.3 电化学法 | 第12-13页 |
1.2.1.4 氧等离子体处理 | 第13页 |
1.2.2 自下而上合成法 | 第13-15页 |
1.2.2.1 溶液化学方法 | 第13-14页 |
1.2.2.2 热解和碳化有机前驱体法 | 第14-15页 |
1.3 碳基量子点的性质 | 第15-19页 |
1.3.1 荧光(PL) | 第15-16页 |
1.3.2 上转换发光(UCPL) | 第16-17页 |
1.3.3 电致化学发光(ECL) | 第17-18页 |
1.3.4 细胞毒性低 | 第18-19页 |
1.4 碳基量子点的应用 | 第19-21页 |
1.4.1 生物成像 | 第19页 |
1.4.2 传感器 | 第19-20页 |
1.4.2.1 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 | 第19-20页 |
1.4.2.2 荧光传感器 | 第20页 |
1.4.2.3 电化学传感器 | 第20页 |
1.4.3 药物输送 | 第20-21页 |
1.4.4 其他应用 | 第21页 |
1.5 碳基量子点的展望 | 第21-22页 |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C_(60)分子化学氧化后得到富勒烯结构的碳基量子点及其光学性质 | 第23-37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5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2.3 实验步骤 | 第24-25页 |
2.2.3.1 f-CD_s的合成 | 第24-25页 |
2.2.3.2 还原型R-f-CD_s的合成 | 第25页 |
2.2.3.3 g-CD_s合成 | 第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5页 |
2.3.1 成分探究 | 第25-26页 |
2.3.2 结构表征 | 第26-28页 |
2.3.3 形貌表征 | 第28-30页 |
2.3.4 光学性质及其发光机理 | 第30-35页 |
2.3.5 生物成像 | 第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强荧光新型有机物的制备及其用于胰蛋白酶的检测 | 第37-49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3.2.1 药品和试剂 | 第38页 |
3.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8-39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8页 |
3.3.1 TPA表征 | 第39-41页 |
3.3.1.1 结构表征 | 第39-41页 |
3.3.1.2 光谱表征 | 第41页 |
3.3.2 TPA检测CytC和Trypsin | 第41-48页 |
3.3.2.1 检测机理探究 | 第41-43页 |
3.3.2.2 TPA浓度的选择 | 第43-44页 |
3.3.2.3 溶液pH考察 | 第44-45页 |
3.3.2.4 Cyt C作用时间的考察 | 第45页 |
3.3.2.5 Trypsin反应时间的考察 | 第45-46页 |
3.3.2.6 选择性的考察 | 第46-47页 |
3.3.2.7 线性区间考察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新型SERS基底Ag@CDs@Au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于抗原AFP的检测 | 第49-65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0-53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50-51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4.2.3 实验步骤 | 第51-53页 |
4.2.3.1 CD_s的制备 | 第51页 |
4.2.3.2 Ag@CD_s复合物的制备 | 第51页 |
4.2.3.3 Ag@CD_s@Au复合物的制备 | 第51-52页 |
4.2.3.4 SERS基底的制备 | 第52页 |
4.2.3.5 固相抗体的制备 | 第52页 |
4.2.3.6 标记抗体的制备 | 第52页 |
4.2.3.7 三明治结构的组装 | 第52-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4页 |
4.3.1 Ag@CD_s@Au复合物成分探究 | 第53-55页 |
4.3.1.1 AgNO_3和CD_s质量比的优化 | 第53-54页 |
4.3.1.2 HAuCl_4和AgNO_3浓度比的优化 | 第54-55页 |
4.3.2 结构表征 | 第55-58页 |
4.3.3 形貌表征 | 第58-59页 |
4.3.4 SERS基底性能探究 | 第59-60页 |
4.3.5 实验条件优化 | 第60-62页 |
4.3.5.1 浸泡Ag@CD_s@Au复合物时间优化 | 第60-61页 |
4.3.5.2 浸泡抗原AFP时间优化 | 第61-62页 |
4.3.6 线性区间考察 | 第62-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