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导论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思路、创新点 | 第9-11页 |
2 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协同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1-1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2.2“行刑衔接”协同程序构建的理论基础探究 | 第12-14页 |
2.2.1 经济政权论 | 第12页 |
2.2.2 调节机制论 | 第12-13页 |
2.2.3 集中塑权理论 | 第13页 |
2.2.4 社会治理理论 | 第13-14页 |
2.2.5 国内学者对社会治理理论的探究 | 第14页 |
2.3 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协同制度的适用原则 | 第14-16页 |
2.3.1 人权保障原则 | 第14-15页 |
2.3.2 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 第15页 |
2.3.3 效率优先原则及刑事司法优先原则 | 第15-16页 |
3 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协同程序制度概述 | 第16-23页 |
3.1 衔接背景 | 第16页 |
3.2 建立环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协同程序的必要性 | 第16-19页 |
3.2.1 中国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 第16-17页 |
3.2.2 有利于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 第17-18页 |
3.2.3 有利于规范对各类涉嫌环境违法犯罪案件的移送标准、证据标准 | 第18页 |
3.2.4 有利于建立行政部门与司法机关交流平台 | 第18-19页 |
3.2.5 有利于破解环境司法与环境执法的双重困境,实现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 第19页 |
3.3 衔接协同程序的制度框架 | 第19-23页 |
3.3.1 环境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程序 | 第20-21页 |
3.3.2 公安机关的受理程序 | 第21页 |
3.3.3 检察机关依法监督的程序 | 第21页 |
3.3.4 纪检监察、检察院、政府法制部门工作职责 | 第21-22页 |
3.3.5 衔接的信息共享平台 | 第22页 |
3.3.6 衔接的考核和监督机制 | 第22-23页 |
4 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协同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建议 | 第23-40页 |
4.1 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协同程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剖析 | 第24-28页 |
4.1.1 相关法律法规欠缺 | 第24-25页 |
4.1.2 衔接协同程序复杂 | 第25页 |
4.1.3 缺乏事先协调交流及联合办案机制 | 第25-26页 |
4.1.4 对未正确履行职责的人员的惩处力度不够 | 第26-27页 |
4.1.5 对证据衔接及互认问题细节上仍有待明确 | 第27-28页 |
4.2 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协同程序的完善建议 | 第28-40页 |
4.2.1 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 | 第28-30页 |
4.2.2 保障地方环保部门独立执法 | 第30-31页 |
4.2.3 确保环境监测机构独立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 第31-32页 |
4.2.4 明确环保部门的职责 | 第32页 |
4.2.5 建立两法证据转换规则 | 第32-34页 |
4.2.6 建立部门信息沟通长效机制,完善监督机制 | 第34-35页 |
4.2.7 构建“环境警察”制度 | 第35-37页 |
4.2.8 完善检察机关在行刑衔接中的作用 | 第37-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