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8页 |
1.1 熊蜂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1.1.1 熊蜂的蜂群组成 | 第12页 |
1.1.2 蜂王在熊蜂蜂群中的作用 | 第12-13页 |
1.2 熊蜂蜂王交配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3 熊蜂人工饲养研究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熊蜂人工饲养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熊蜂人工饲养研究 | 第14-15页 |
1.4 熊蜂在设施作物中的传粉应用 | 第15-16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四种熊蜂蜂王生殖相关指标及蜂群群势比较 | 第18-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8-20页 |
2.1.1.1 供试蜂群 | 第18-20页 |
2.1.1.2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2.1.1.3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2.1.2 熊蜂蜂王生殖相关指标 | 第20-21页 |
2.1.2.1 蜂王体长 | 第20页 |
2.1.2.2 蜂王受精囊大小 | 第20-21页 |
2.1.2.3 蜂王受精囊内精液提取 | 第21页 |
2.1.2.4 蜂王受精囊内精子数量 | 第21页 |
2.1.2.5 蜂王受精囊内精子活力 | 第21页 |
2.1.3 熊蜂蜂群群势观察 | 第21-22页 |
2.1.4 熊蜂新生蜂王交配时间 | 第22页 |
2.1.5 数据分析 | 第2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2.2.1 熊蜂蜂王生殖相关指标分析 | 第22-24页 |
2.2.2 人工饲养过程中的蜂群群势比较 | 第24页 |
2.2.3 熊蜂蜂王受精囊内精子数量与群势关系 | 第24-25页 |
2.2.4 熊蜂新生蜂王的交配时间 | 第25-26页 |
2.3 讨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四种熊蜂蜂王的交配频率 | 第28-3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3.1.1.1 供试蜂群 | 第28页 |
3.1.1.2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3.1.1.3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3.1.2 熊蜂蜂王交配频率 | 第28-30页 |
3.1.2.1 引物设计 | 第28-29页 |
3.1.2.2 DNA提取 | 第29页 |
3.1.2.3 微卫星DNA分析 | 第29-30页 |
3.1.2.4 微卫星检测 | 第30页 |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0-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3.2.1 微卫星引物目的片段大小 | 第31页 |
3.2.2 工蜂样本的微卫星扫描结果 | 第31-32页 |
3.2.3 四种熊蜂蜂群的交配频率统计 | 第32-33页 |
3.3 讨论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兰州熊蜂的人工利用特性 | 第35-4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4.1.1 兰州熊蜂的分布特性 | 第35页 |
4.1.2 兰州熊蜂人工繁育特性 | 第35页 |
4.1.3 兰州熊蜂在设施桃园内的传粉特性 | 第35-36页 |
4.1.3.1 兰州熊蜂对不同时期桃花的访花偏好性 | 第35-36页 |
4.1.3.2 兰州熊蜂携带的花粉活力 | 第36页 |
4.1.3.3 兰州熊蜂在设施桃园内的访花范围 | 第36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3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4.2.1 兰州熊蜂在中国分布特性 | 第36-38页 |
4.2.2 兰州熊蜂人工繁殖特性 | 第38页 |
4.2.3 兰州熊蜂的传粉特性 | 第38-40页 |
4.2.3.1 兰州熊蜂对不同时期桃花的访花偏好性 | 第39页 |
4.2.3.2 兰州熊蜂在传粉过程中携带的花粉活力 | 第39页 |
4.2.3.3 兰州熊蜂在设施桃园内的访花范围 | 第39-40页 |
4.3 讨论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42-43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42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