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中政治类新闻图片的祛魅传播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 政治类新闻图片的新闻传播价值不容忽视 | 第11-12页 |
二 公众对政治类新闻图片的祛魅亟待总结反思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政治类新闻图片传播的历史 | 第17-25页 |
第一节 政治类新闻图片的类别及发展历程 | 第17-21页 |
第二节 政治类新闻图片传播之“魅” | 第21-25页 |
一 被“宣传”收编的新闻图片 | 第22-23页 |
二 被神化的图片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政治类新闻图片传播的“祛魅” | 第25-39页 |
第一节 祛魅的动因 | 第25-28页 |
一 媒介技术为祛魅提供平台和渠道 | 第25-26页 |
二 宽松的传播环境助推祛魅行为 | 第26-27页 |
三 媒介生态的演化推动了祛魅浪潮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传播主体的主动祛魅传播 | 第28-32页 |
第三节 公众对政治类新闻图片的祛魅解读 | 第32-39页 |
一 祛魅行为的网络主体分析 | 第33页 |
二 公众祛魅的主要形式 | 第33-39页 |
第四章 狂欢与解构:祛魅传播的理论分析 | 第39-43页 |
第一节 祛魅者的情绪宣泄与聚拢 | 第39页 |
第二节 基于“祛魅”的文化认同 | 第39-41页 |
一 祛魅行为衍生集体归属感 | 第39-40页 |
二 情感与理性的冲突衍生非理性表达 | 第40-41页 |
第三节 符号的解构与颠覆 | 第41-42页 |
第四节 瞬间性与常态性的悖逆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祛魅传播的效果与反思 | 第43-48页 |
第一节 政治类新闻图片祛魅传播的社会效果 | 第43-44页 |
第二节 祛魅传播中的秩序与安全 | 第44-48页 |
一 祛魅传播的秩序和话语的包容 | 第44-45页 |
二 主流媒体适应新的时代场景和传播生态 | 第45-46页 |
三 公众的自我约束 | 第46-4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