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4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3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课题创新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对社会企业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4-20页 |
一、社会企业的基本内涵 | 第14-15页 |
二、社会企业的价值定位 | 第15-16页 |
三、社会企业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6-18页 |
(一) 社会企业与第三部门 | 第16-17页 |
(二) 社会企业与企业 | 第17页 |
(三) 社会企业与社会创新 | 第17-18页 |
四、社会企业家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社会企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以英国为例 | 第20-27页 |
一、英国社会企业兴起的背景 | 第20-21页 |
(一) 福利国家体制的转型 | 第20页 |
(二) 英国慈善活动的传统 | 第20-21页 |
(三) 第三部门的转型 | 第21页 |
二、英国社会企业发展的现状 | 第21-23页 |
(一) 社会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庞大 | 第22页 |
(二) 分布广泛 | 第22页 |
(三) 支持机构的多元化 | 第22页 |
(四) 资金来源的多渠道 | 第22-23页 |
(五) 法律形式的多样化 | 第23页 |
三、英国社会企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 第23-27页 |
(一) 政府的鼓励是英国社会企业发展的基本前 提 | 第23-24页 |
(二) 社会组织和商业部门的支持是英国社会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24-25页 |
(三) 公民的参与是英国社会企业发展的必备因 素 | 第25页 |
(四) 社会企业家的涌现是英国社会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 第25-27页 |
第四章 社会企业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27-31页 |
一、我国发展社会企业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一) 发展社会企业是第三部门摆脱“志愿失灵”的有效途径 | 第27页 |
(二) 发展社会企业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新动 力 | 第27-28页 |
(三) 发展社会企业是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策 略 | 第28页 |
二、我国发展社会企业的可行性 | 第28-31页 |
(一) 社会企业思想在我国的传播为社会企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 础 | 第28-29页 |
(二) 公民社会在我国的兴起为社会企业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基 础 | 第29页 |
(三) 大量准社会企业的存在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基 础 | 第29页 |
(四) 第三部门发展社会企业的探索尝试为社会企业的发展积累了有益的实践经 验 | 第29-31页 |
第五章 社会企业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31-38页 |
一、社会企业在我国发展的概况 | 第31-32页 |
(一) 社会企业的数量少,规模小,发展不成熟 | 第31页 |
(二) 社会企业的分布集中在东部沿海大城 市 | 第31-32页 |
(三) 社会企业涉及领域狭窄,服务范围有 限 | 第32页 |
(四) 社会企业家的作用不明显 | 第32页 |
二、我国具有准社会企业性质的社会组织 | 第32-34页 |
(一) 事业单位 | 第32-33页 |
(二) 民办非企业单位 | 第33页 |
(三) 社会福利企业 | 第33页 |
(四) 社区服务中心 | 第33-34页 |
三、社会企业在我国发展的优秀实践案例 | 第34-36页 |
(一) 北京采桑子文化艺术发展中心 | 第34-35页 |
(二) 欣耕工坊 | 第35-36页 |
(三) 小结 | 第36页 |
四、社会企业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6-38页 |
(一) 社会企业的发展存在文化缺位和认识偏差 | 第36页 |
(二) 社会企业的发展缺乏系统有效的支持体制和组织环 境 | 第36-37页 |
(三) 社会企业的发展缺少充足的主体力量和卓越的领导 者 | 第37页 |
(四) 社会企业的发展尚未形成大范围的规模复制和领域拓 展 | 第37-38页 |
第六章 我国发展社会企业的主要对策 | 第38-43页 |
一、树立社会企业发展意识,强化社会企业发展理念 | 第38-39页 |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构建社会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 第39-40页 |
三、改革社会管理体制,营造社会企业发展的制度空间 | 第40-41页 |
四、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社会企业的主体力量 | 第41-42页 |
五、弘扬社会企业家精神,造就高素质的社会企业家队伍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