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浸没研究阶段划分 | 第12页 |
1.3.2 浸没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 | 第15页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创新点 | 第15页 |
1.5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水库浸没危害及影响因素 | 第17-25页 |
2.1 水库浸没概述 | 第17-18页 |
2.1.1 水库浸没定义及成因 | 第17页 |
2.1.2 水库浸没类型 | 第17-18页 |
2.2 水库浸没的危害及影响 | 第18-20页 |
2.2.1 水库浸没对土壤与作物的影响 | 第19-20页 |
2.2.2 水库浸没对建筑物地基影响的机理 | 第20页 |
2.2.3 水库浸没对建筑物的影响作用 | 第20页 |
2.3 水库浸没影响因素 | 第20-23页 |
2.3.1 地下水位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2 土壤质地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3 地表耐水性的影响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石佛寺水库祝家堡及陈平堡副坝浸没理论及实验分析 | 第25-51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5-29页 |
3.1.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5-26页 |
3.1.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29页 |
3.2 降雨径流对浸没的影响分析 | 第29-36页 |
3.2.1 石佛寺水库右岸副坝下游暴雨径流分析 | 第29页 |
3.2.2 右岸副坝设计暴雨量计算 | 第29-31页 |
3.2.3 设计暴雨平均径流深计算 | 第31-32页 |
3.2.4 流域汇水区平均径流深计算 | 第32-36页 |
3.3 基于水文地质条件的渗流对浸没影响的初步分析 | 第36-38页 |
3.4 石佛寺水库右岸副坝段渗流理论计算 | 第38-40页 |
3.4.1 祝家堡副坝段渗流计算 | 第38-39页 |
3.4.2 陈平堡副坝段渗流计算 | 第39-40页 |
3.5 水库蓄水位变化对浸没影响的现场观测分析 | 第40-42页 |
3.6 基于土壤含水量变化的浸没边界估算 | 第42-50页 |
3.6.1 试验方法 | 第42-44页 |
3.6.2 断面选择 | 第44页 |
3.6.3 土壤含水率计算结果分析及浸没边界估算 | 第44-5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石佛寺水库右岸副坝浸没数值模拟 | 第51-61页 |
4.1 Visual Modflow软件介绍 | 第51-52页 |
4.1.1 VM软件简介 | 第51-52页 |
4.1.2 模型主要处理模块 | 第52页 |
4.2 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52页 |
4.3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2-56页 |
4.3.1 模拟区范围 | 第52-53页 |
4.3.2 含水层类型 | 第53页 |
4.3.3 地下水流概化 | 第53页 |
4.3.4 模型建立 | 第53-56页 |
4.4 水头边界条件设置 | 第56页 |
4.5 入渗、蒸发边界确定 | 第56页 |
4.6 河流边界条件设置 | 第56-57页 |
4.7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4.8 数值模拟结论与讨论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浸没防治措施 | 第61-65页 |
5.1 防治措施研究 | 第61-63页 |
5.2 防治措施评价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页 |
6.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