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螯合驱动柔性高分子多层次自组装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5页
    1.1 多尺度自组装第12-22页
        1.1.1 小分子的多尺度自组装第12-14页
        1.1.2 高分子的多尺度自组装第14-20页
        1.1.3 多尺度自组装的应用第20-22页
    1.2 片状纳米组装结构第22-26页
    1.3 配位诱导多尺度自组装第26-30页
    1.4 配体的隔离基效应第30-32页
    1.5 立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32-35页
        1.5.1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第32-34页
        1.5.2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第34页
        1.5.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34页
        1.5.4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34-35页
第二章 伯胺基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第35-49页
    2.1 引言第35页
    2.2 实验部分第35-42页
        2.2.1 化学试剂与材料第35-36页
        2.2.2 SPTP水溶性光引发剂的合成第36-37页
        2.2.3 CEP链转移剂的合成第37-38页
        2.2.4 AEMA单体的合成第38页
        2.2.5 AHMA单体的合成第38-39页
        2.2.6 HPMA单体的合成第39-40页
        2.2.7 PHPMA大分子链转移剂的合成第40页
        2.2.8 PHPMA-b-PAEMA嵌段共聚物的合成第40-41页
        2.2.9 PHPMA-b-PAHMA嵌段共聚物的合成第41-42页
    2.3 测试方法第42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42-47页
        2.4.1 SPTP水溶性光引发剂的合成与表征第42-43页
        2.4.2 CEP链转移剂的合成与表征第43页
        2.4.3 AEMA单体的合成与表征第43-44页
        2.4.4 AHMA单体的合成与表征第44页
        2.4.5 HPMA单体的合成与表征第44-45页
        2.4.6 PHPMA大分子链转移剂的合成与表征第45-46页
        2.4.7 PHPMA-b-PAEMA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第46-47页
        2.4.8 PHPMA-b-PAHMA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第47页
    2.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三章 螯合驱动嵌段共聚物的跨尺度组装第49-66页
    3.1 引言第49-50页
    3.2 实验部分第50-53页
        3.2.1 化学试剂与材料第50页
        3.2.2 伯胺基嵌段共聚物的酸碱滴定第50页
        3.2.3 伯胺基嵌段共聚物溶液的核磁共振氢谱研究第50-51页
        3.2.4 伯胺基嵌段共聚物溶液的动态光散射研究第51页
        3.2.5 嵌段共聚物与铜离子配位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第51页
        3.2.6 嵌段共聚物螯合诱导去水合化第51-52页
        3.2.7 螯合驱动相转变行为研究第52页
        3.2.8 嵌段共聚物组装体表面电荷的pH依赖性第52-53页
        3.2.9 嵌段共聚物组装体形貌的pH依赖性第53页
    3.3 测试方法第53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3-65页
        3.4.1 伯胺基嵌段共聚物的水溶液性质第53-56页
        3.4.2 伯胺基团与铜离子配位的pH依赖性第56-59页
        3.4.3 伯胺基团与铜离子螯合驱动相转变第59-61页
        3.4.4 螯合驱动跨尺度自组装第61-65页
    3.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螯合驱动多层次自组装机制第66-76页
    4.1 引言第66页
    4.2 实验部分第66-68页
        4.2.1 化学试剂与材料第66页
        4.2.2 相转变与静电/螯合作用的关联性第66-67页
        4.2.3 伯胺基团与铜离子的配位动力学第67页
        4.2.4 螯合驱动的相转变及其跨尺度自组装第67-68页
    4.3 测试方法第68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8-74页
        4.4.1 相转变与静电/螯合作用的关联性第68-69页
        4.4.2 伯胺基团与铜离子的配位动力学研究第69-71页
        4.4.3 超支化胶束聚集体的形成机制第71-72页
        4.4.4 多腔室片状织构的形成机制第72-74页
    4.5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6-78页
    5.1 全文总结第76-77页
    5.2 研究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6页
文章录用及发表情况第86-87页
致谢第87-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原位生成偶氮烯参与构建含氮化合物的反应研究
下一篇:基于分子自组装构建表面低维共轭材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