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霸县洼槽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和勘探方向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5页 |
·选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天然气成藏作用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油气成藏作用研究 | 第10-12页 |
·霸县凹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现状 | 第12页 |
·研究工区概况及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研究区地质及勘探概况 | 第12页 |
·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4页 |
·主要认识和成果 | 第14-15页 |
第2章 油气成藏背景研究 | 第15-38页 |
·区域地质背景分析 | 第15-18页 |
·构造特征及演化 | 第15-17页 |
·沉积背景分析 | 第17-18页 |
·沙河街组烃源岩评价 | 第18-26页 |
·烃源岩评价方法 | 第18-21页 |
·沙河街组各层段烃源岩分布与评价 | 第21-26页 |
·环霸县洼槽的藏-源关系分析 | 第26-38页 |
·文安斜坡 | 第26-34页 |
·霸县二台阶 | 第34-35页 |
·岔河集-高家堡 | 第35-38页 |
第3章 环霸县洼槽断裂特征和储盖组合分析 | 第38-57页 |
·文安斜坡 | 第38-47页 |
·断裂系统的分布和特征 | 第38-39页 |
·断层活动性和封闭性研究 | 第39-44页 |
·砂岩储层及储盖层组合评价 | 第44-47页 |
·霸县二台阶-牛驼镇凸起 | 第47-53页 |
·牛东断层特征研究 | 第47-49页 |
·牛东断层活动性研究 | 第49-50页 |
·牛东断层输导性研究 | 第50-52页 |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 | 第52-53页 |
·岔河集-高家堡 | 第53-57页 |
·断层活动期次 | 第53-54页 |
·断层封堵性 | 第54-55页 |
·储盖组合评价 | 第55-57页 |
第4章 油气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研究 | 第57-65页 |
·文安斜坡内外带差异油气成藏模式 | 第57-59页 |
·油气藏基本特征 | 第57页 |
·成藏期分析 | 第57-58页 |
·运移通道和保存条件分析 | 第58页 |
·油气聚集模式分析 | 第58-59页 |
·二台阶早散失晚聚集油气成藏模式 | 第59-61页 |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 第59-61页 |
·油气聚集模式分析 | 第61页 |
·霸县深层断块潜山油气成藏模式 | 第61-63页 |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 第61-62页 |
·油气聚集模式分析 | 第62-63页 |
·岔河集-高家堡滚动背斜油气成藏模式 | 第63-65页 |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 第63-64页 |
·油气聚集模式分析 | 第64-65页 |
第5章 油气有利勘探方向预测及评价 | 第65-75页 |
·环霸县洼槽潜山 | 第65-69页 |
·霸县洼槽深层潜山优选 | 第65-68页 |
·霸县二台阶天然气勘探潜力预测 | 第68-69页 |
·霸县洼槽区岩性油气藏勘探前景分析 | 第69-71页 |
·霸县洼槽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 第69页 |
·霸县洼槽区沙河街组沉积特征 | 第69-70页 |
·洼槽区岩性圈闭发育特征 | 第70-71页 |
·文安城东和长丰镇地区E51和Ed有利区优选 | 第71-75页 |
·油气产层分布规律及特征 | 第72页 |
·Es_1和Ed圈闭发育及有利区优选 | 第72-75页 |
主要结论和认识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